背篼
郭兴利所在的法庭辖区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很多地方常年不通公路,就算是通公路的地方也常常是雨天泥泞湿滑,晴天尘土飞扬。
当记者提出要参观审判庭时,郭兴利显得有些局促:“说实在的,我们很少在法庭办案子,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到老百姓家里去审,所以审判庭应该‘长’灰尘了。”郭兴利憨厚地笑了笑。
1999年3月,郭兴利当上了开封法庭庭长。
此后不久的一天,要开庭审理的是一对老人状告儿女的赡养案件,说好了是上午9点开庭,老人的两个儿子、女儿早到了,可眼看都12点了,还没见老人的踪影。儿女们等得不耐烦,一个劲地说:“他们不会来啦,我们回去了。”可郭兴利却坚持要再等等,又等了很久,两位老人终于气喘吁吁、步履蹒跚地来到了法庭。
老人说,早上5点就起床了,饭也没吃,走了30多里的山路,可还是迟到了……
说完这些,老人的眼里充满了歉意。
郭兴利的眼睛湿润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到老百姓家中去开庭审理案件,最大限度地减轻老百姓的诉讼负担、奔波之苦呢?
当天下午,在调解完老人的赡养案件后,郭兴利召集庭里的同志开了个会,大家一致决定:今后凡是能够就地审理的案件都必须就地开庭审理。
说干就干,第二天,郭兴利到集市上去买了一只背篼,这是川北特色的竹编背篼,上大下小,郭兴利和同志们对这种背篼都很满意:下面装卷宗,安全;上面放国徽,宽敞。
从此,郭兴利开始了他的“背篼法官”生涯。
为了方便老百姓,郭兴利他们必须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努力,承载更多的艰辛,跑乡镇、跑村组,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工厂学校,背篼一放,国徽一挂,几张桌子一搭,甚至几块石块一垒,他们都可以开庭;十年间,他们的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背篼背坏了一个又一个,十年间,郭兴利和他的同志们就地公开审理的案件达2100余件,占收案总数的71%。
那时,郭兴利和同志们背上背篼进村入户审案,百姓管他们叫“背篼法官”;后来,条件有了好转,配了一辆警车,郭兴利他们才放下了背了十多年的背篼……
功夫不负有心人,连年来,开封法庭多次获得全省、全市法院优秀法庭的荣誉称号,辖区的老百姓也常常送来“清官能断家务事”、“父母好法官、当代包青天”之类的锦旗表达对郭兴利他们的感谢之情。
郭兴利说,荣誉不重要,重要的是认真地做好手里的一件件事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