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媒体揭电话诈骗幕后黑手 “先吓后蒙”为惯用伎俩(2)

2011年10月13日 10:4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 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银行卡?收身份证用钱“买”证银行开户

  警方破获的多宗电信诈骗案中,通常都会缴获众多的身份证,且大多都是真实身份信息。为什么犯罪分子总能手握数十甚至数百张身份证,大摇大摆地到银行开设成百上千个账户呢?这些身份证究竟从何而来?

  本报记者此前的调查掌握到,大多数情况下,身份信息泄露是源于身份证丢失或被盗,而此后事主又不够重视,没有及时办理挂失和登报声明,给了不法分子冒用的可乘之机。网上甚至出现了收购身份证“专业户”,以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价格收集各类身份证。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团伙的手法也有了一定改变。在过去,犯罪团伙直接收购银行卡,如今,他们直接收集身份证,然后持身份证去开账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警方对线索的追踪。

  5 为何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也被骗?广泛“撒网”高仿真度模拟行骗

  广东警方调查显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中,有八成是中老年妇女,但从近一两年的案情来看,情况有所变化,高智商、高学历被骗的人士也不少见。为什么犯罪分子的诈骗伎俩竟能瞒天过海、骗倒教师、教授、精明的生意人?

  “这种电信诈骗就是‘广撒网’,没有谁天生具有免疫力,犯罪分子玩的就是一种心理术。”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办案人员告诉记者,犯罪团伙中不乏高智商之人,而且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高仿真度模拟,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受害者如果与复杂社会的接触相对少,对当今各类骗术缺乏了解,且缺乏一定的心理研究,即便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也可能被骗得很惨。

  电信诈骗脚本惯用伎俩:先吓后蒙致受害者“一时糊涂”

  记者采访过多宗重特大电信诈骗案件,除了上述所揭示的犯罪团伙的诈骗手法,另外还总结出诈骗对话脚本中几点值得注意的细节:

  关键词:公安、法院、洗黑钱

  分析:杜撰危机使陷恐慌

  作为政法部门,公、检、法在很多群众的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犯罪分子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认同,杜撰“危机”让人反应迟钝,试图制造心理恐慌,把事态说得非常严重,如经济诈骗、涉嫌洗黑钱等,目的就是让被害人猝不及防陷入恐慌,建立欺骗成功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语速

  分析:制造判断真空期

  犯罪分子在电话里一般语速很快,但通常吐字清晰,让被害人不会因听不清楚而打断发问,而且还可以保持与对方的持续通话,不让其有单独思考或询问他人的时机,这利用的是成功欺骗后的判断真空期。在那一瞬间,很多人似乎在突然间就丧失最基本的判断力,变得“智商低下”,但往往事后马上觉醒,自责“我怎么连这种当都会上”!

  关键词:提供候选项

  分析:抑制发散性思维

  为了干扰被害人的思考,犯罪分子往往会给被害人几种选择,目的是抑制发散性思维,让被害人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候选项上,而不会发散到其他解决办法上去,这就像在商店里,服装推销员拼命向你推销一件衣服,你很可能一口回绝;但若推销员同时向你推销3件衣服,你可能决定购买其中的一件,此时你忽略了一点:在这3件衣服之外,你还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警方支招

  若在较短时间内发现自己被骗,即被骗金额还未被犯罪分子转到其他账户上,受害人可以迅速拨打银行的客服热线,在电话中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账户,并随意输入密码,直到输入三次错误密码而使犯罪分子的账户被暂时冻结,然后再报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但是,民警也提醒市民,如果在非紧急时刻,有人用上述方式搞“恶作剧”,将受到法律制裁。记者 洪奕宜 发自广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