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无分的协管
“最危险的工作,却拿着最低的薪水”
“我们做过一个调研,广州市和西安市的执法力量基本是按照城市人口的万分之四比例配备的。因为建设部有份文件规定,城市管理的执法人员比例要达到城市人口的万分之三到万分之五。但在沈阳,执法人员比目前只达到万分之二点九,还不计入大量的流动人口和新设街道办的原农村地区人口。”沈阳市城管执法局人事处处长王殿生告诉人民网记者。
他所说的“文件”,是指2008年11月1日起生效的住建部《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劳动定额》,其中规定“市容环境卫生监察、执法人员的定员数按城市人口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配备。
但即使在达到这个标准的城市,执法人员仍然感觉“忙不过来”。西安市一名城管队员就告诉记者,他们每天从早晨六点工作到夜里十点,节假日常常加班,但连倒休也很难腾出空。
城管执法力量不足是个普遍现象。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引入其他社会力量协助城管工作,因而成为不少城市的默认选择。“协管员”这份职业,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他们做的是最危险的工作,却拿着最低的薪水。他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员。”谈起协管,深圳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城管队长对人民网记者说。
深圳拥有目前全国最为成熟的协管聘用制度。区政府负担协管员工资,与协管员个人或所属的保安公司签合同,视情况不同,每名协管一个月能挣到2000元至 3000元左右。深圳城市管理宣教中心处长胡振华告诉记者,协管员并不能真正执法,出动时要由两个正式队员带领,实际执法也由他们进行,协管员只能从旁协助。
“我们经常遇到言语侮辱和身体推搡,有时候甚至被吐口水。”协管小史向记者展示自己脸上、胳膊上和身上的伤痕。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巡逻,发现违法行为就向上汇报;执法中为了不发生肢体冲突,也不能放跑执法对象,他们常常手拉手围成圈当“肉盾”。总有人威胁他们说:下班后走着瞧。
但对政府而言,协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风险。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城管队长就承认,有些协管员的素质和忍耐力都不高,“容易给政府形象抹黑”。王殿生也表示,一两个正式队员带太多协管员,“有时候根本管不过来”。
南京城管队员赵阳在他的博客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餐馆擅自悬挂广告横幅,城管要求撤下时,老板说是城管中队长同意的,还说对方这两天已经到店里“看过”了,但听他描述的中队长姓名和体形特征,却完全是另一名协管员。赵阳说,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嘴太馋、手太贪,不整肃队伍怎么行!”
一般老百姓很难分清协管和正式城管的区别。武汉大学出版的《中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总结说,近年来不少暴力事件中都有协管员或外包人员的身影,这源自城管队伍对“雇佣军”的培训不够规范,监督管理不足,而此类事件也进一步影响了城管的形象。
更严重的是,“是临时人员干的”甚至可能被用来推卸责任。《报告》中提到,2010年发生于郑州的四起城管人员粗暴执法事件,事后城管部门都以此作为解释托辞。
实际上,即使摒除协管员因素,暴力执法事件对城管来说也不新鲜。在追求以最小投入达成最大执法效果的效率前提下,在与普通人生活圈最密切接触的执法一线上,肢体冲突常常不可避免。敬请关注人民网“城管十问”系列报道之三:城管执法,如何才能远离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