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盗掘陕西凤翔秦公六号墓的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叶某在浙江落网,这起在全国引起普遍关注的盗墓案告破。张某、叶某等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抓获归案。
案情回放
秦公六号墓现19米深盗洞
今年6月4日9时许,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人员在巡查时,发现秦公六号(陵)园区被盗,立即报案。凤翔县公安局接警后,组织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发现麦田里有一个直径0.4米、深19米的盗洞,洞口有洛阳铲铲过的痕迹;地面有白膏泥和长短不一的棺木条,有撬杠撬过的痕迹;同时遗留有卫生纸、烟头等物品。经确认,盗洞3米以下处还有爆破痕迹。
抓捕经过
深入三省抓获9嫌犯
案件发生后,宝鸡市公安局立即成立专案组,全力侦破。警方初步确定此案系团伙作案,犯罪嫌疑人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曾涉足文物犯罪。于9月中旬,初步确定6名犯罪嫌疑人,均来自河南三门峡市陕县。10月12日,在三门峡警方协助下,宝鸡警方抓获张某、南某、任某3名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供述,此案系由宝鸡姜某组织人,由浙江叶某出钱所为。警方遂于10月19日在宝鸡金台区将姜某抓获,于10月20日至22日,分别在河南和浙江将犯罪嫌疑人南某、曹某、张某和叶某抓获。经查,9名嫌疑人对犯罪事实均供认不讳。
作案背景
嫌犯为盗墓研究秦遗址
姜某,男,48岁,宝鸡渭滨区人,1995年因贩毒被判刑3年,无业,靠父母退休工资生活。2010年初,姜某得知先秦文物年代早、规格高、价值大,盗掘后能一夜暴富,遂开始学习了解古墓葬及文物知识。2010年春节期间,他来到凤翔先秦遗址博物馆(即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在主墓室仔细观察寝室平面图构造;在主展厅沙盘模型前,将秦陵分布图用手机拍照,随后入墓坑用脚步测量长宽数据并用手机记下,确定了主墓室内存放棺椁的位置;回家后,根据记忆和相关数据,以秦公一号墓为中心,确定其他秦陵的位置,用铅笔和三角板绘图,并将资料存放在电脑内。
警方解读
技术原因致盗墓未遂
2011年元月,姜某在宝鸡经人介绍,认识了河南三门峡的张某(男,41岁,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二人秘密商议盗墓事宜,商定成功后五五分成;其间,张某带人多次来宝鸡,确定墓室的位置。5月初,张某等人来到墓区,通过爆炸方式,炸开盗洞。由于张某资金不足,又将浙江叶某拉进团伙,由他出资挖掘。5月底,该团伙连续五天白天放风,晚上盗墓,直至挖到深度19米处,盗墓团伙由于技术原因放弃了盗掘。宝鸡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刘辉告诉记者,盗贼盗墓未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墓室太深,下面缺氧,二是盗贼带的工具不得力,三是盗洞太小,不便作业。(记者刘俊 通讯员胡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