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专家称民诉法修正案排除个人公益诉讼系不信任

2011年10月31日 07:3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称民诉法修正案排除个人公益诉讼系不信任
    专家称民诉法修正案草案中有关公益诉讼的条款需要进一步细化,才能承担起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任。漫画勾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增加如下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有专家认为,如果民诉法最终能确立这一条款,无疑将为我国公益诉讼打开一扇“广阔的大门”,使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迈出跨越性一步。但不少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的条款与学界预期差距很大。

  谁有权利提起公益诉讼?公共利益范围如何界定?公益诉讼程序如何细化?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话中国公益诉讼网主编、多年研究公益诉讼的法学博士李刚。

  【诉讼主体】

  两类主体动力存疑

  京华时报:有学者认为,民诉法修正案草案中新增的这条不足50字的规定,对于公益诉讼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你怎么看?

  李刚:据我了解,在征求意见阶段,有些学者针对公益诉讼的立法写了很详细的条文,包括诉讼主体、立案、受理、审理、判决等,涉及各个环节。但此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诉法修正案草案中,涉及公益诉讼的内容过于简化了,跟学界的预期差距很大。从司法机关的角度来说,公益诉讼跟传统的民事诉讼不一样,跟自己利益没有关系的人,会更多地走上法庭,这样的诉讼会大量增加,法院会疲于应付,担心出现“诉讼爆炸”的情况,在管理上出现困难。

  京华时报:在学术界,将个人纳入公益诉讼主体的呼声很高,草案对这些意见未予采纳,是担心出现“诉讼爆炸”的情况,还是出于其他考虑?

  李刚:很多个人有公益精神。一般情况下,个人也是完全有能力提起和推进公益诉讼的,比如此前郝劲松律师通过提起公益诉讼,推动火车上的餐车开具发票,推动地铁站台修建公厕等。还有涉及乙肝歧视的多个个体诉讼,最后也推动人事部、教育部等部门做出规定,明确要求在劳动者就业、大学生录取等环节不得查乙肝。

  此次草案把个人排除在公益诉讼主体之外,我觉得这是对个人的不信任。这么多年来,很多推动公共利益的案件都是个人在诉,个人有着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个人的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管理发展和完善,但现在的草案没有认可个人的努力,把个人排除在外,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京华时报:搞公益诉讼的人常常要面对的一种指责就是“自我炒作”,你不担心将个人列入公益诉讼主体,真的会有很多人假公益诉讼之名炒作自己吗?

  李刚:针对无事生非、只想炒作自己的人,在国外都有成熟的司法经验和技术进行规制,那些假公益诉讼之名自我炒作的诉讼是不被保护的,法院对严重滥用、误用公益诉讼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处罚。确实有人会用公益诉讼去炒作自己,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真正去做公益诉讼是有成本的,真的会有那么多人没事找事上法院吗?并没有实证的数据支持这种担忧。

  比如说在印度,公益诉讼立案非常容易,就在本月,有市民向印度最高法院起诉一个主办F1赛事的公司,认为当地政府给予该公司免税的权利是不公平的。不到一个星期,印度最高法院就予以立案并迅速做出裁决,要求这家公司把门票收入的25%放到一个指定账户并冻结起来,等待司法部门最终裁决其获得的免税权是否合理。据我所知,即便像印度这样提起公益诉讼很容易的国家,也没有出现“诉讼爆炸”的情况。可以说,这样的担心完全是无谓的。

  京华时报:有专家认为,此次草案规定的公益诉讼主体“有关机关”和“社会团体”表述模糊,有待进一步明确,你对此有何建议?

  李刚:这个“有关机关”到底指什么,我们在猜谜。如果不明确下来,未来执行中司法机关可能也会猜谜。通常理解“有关机关”应该是指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但也有一些不同的争论,从立法来说,诉讼的主体应该越明确越好。

  另一个主体是社会团体,社会团体又分两种,一种是根据社团管理条例需要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它对会员人数等有一定限制,比如必须有50个以上的会员等等,目前社会团体在我国登记还是比较困难的。另一种是不需要登记的人民团体或者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社会团体,比如残联、妇联、工会等。但这类组织在财政上与政府是供应关系,在管理上受制于政府,有的还行使着一定的管理职能。他们有没有能力和动力去开展公益诉讼,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从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来看,官办社会团体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肩负起通过公益诉讼来推动公共利益的责任。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