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御赐牌匾频频失窃 民间文物保护制度缺失(图)(3)

2011年11月03日 15:12 来源:大江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村民们寄希望于旅游开发

  村民们开始寄希望于有投资旅游开发的资本注入后,保护与管理能够健全起来。

  有着中国“最圆”乡村美誉的菊径村,虽然还未作为景点开发,但去婺源旅游的游客路过菊径村,也多有停下行程,慕名进村观光摄影,而古宗祠的这块御赐牌匾是照相机镜头争相定格的对象。

  何兆科总是自豪地向驻足观看的游客讲述牌匾的由来,用他那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一遍遍进行着内容并不算完整的义务宣讲:明代崇祯皇帝御笔亲赐何如宠宰相的皇匾“黄阁调元”匾,有一副精雕细刻的木质何氏宗祠对联,上书:“千秋共识庐江郡”、“六?0先开宰相家”,古时候县官行至此处下马,平民进宗祠只能耳门进……

  村民们开始寄希望于有投资旅游开发的资本注入后,保护与管理能够健全起来。因为谁都清楚,在婺源,古宅、古祠、古雕刻是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大鄣山乡黄村百柱宗祠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个很好的例证,经私人承包后作为景点开发,安排专人管理、售票,宗祠保护完好。

  没有古祠堂等古迹的开发,旅游搞不起来,而缘于旅游开发,祠堂才有希望被保护起来。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在村民们心中渐渐成型。

  目前村里已经与上海一家公司签订旅游开发协议,正在等待政府审批,审批获得通过的话,历史上被毁的庙宇、古亭都会重建恢复,“有景点的地方就恢复,”何细开说。

  而即便等到这部分资金运转起来,到时也只能在景点范围内将古宅、古亭、古庙宇建筑原址原貌重建,这与将可批量生产的赝品代替不可再生的古董,并无二致。

  他山之石,可否借鉴?

  婺源县政府已拟好一份《古村管理办法》准备提交省人大审议,作为地方法规施行。

  资料显示,婺源是“书乡”,在历史遗迹中,众多明清祠堂以其恢宏结构,精美雕刻赢得世人盛赞。在婺源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村村有祠,姓姓有堂,历史鼎盛时期有祠堂2000多座,现有古祠堂200多座,保存得完好的有68座。这些祠堂涵盖民间风水学、规划学、建筑力学等学科,融汇精美绝伦的“三雕”技艺,是婺源徽州文化的精髓之一。

  有报道称,婺源县在近年采取了政府引导、群众集资、社会热心人士赞助等方式,对许多祠堂都进行维修。截至目前,该县已投入3000余万元,修缮、保护明清古祠百余处。

  但有不少网友指出,多年来,婺源县景点古村一直致力于收取旅游门票,婺源县对未作旅游开发的民间特色民居、祠堂等保护利用则属于半真空状态。现如今历史文物买卖猖獗,滋生了大量的文物盗掘蛀虫,加上对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监管又属于真空状态,导致了今天部分历史文物被盗或被毁。

  有相关人士直言不讳地提出,如再不加大保护力度,无需多日,民间的古宗祠、牌坊等古文物将如奔流的大江之水,一去不复返了。

  相比较而言,安徽省黄山市各处古村落,古祠堂、牌楼及其他文化、文物遗产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于2009年11月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60亿元,重点对101座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利用,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结合”的古民居保护新路,使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截至2011年7月底,保护工程共投入资金26.2亿元,完成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63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或利用,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203幢。

  “这内梁上几对空雕花纅,要是我们那的年轻人看到了,怕是就保不住了。”何兆科提起他人在他耳边敲过的“警钟”,在起身拿竹片的间隙,他指手示意了梁柱的柱础,那是用当地特有的茶回石雕刻而成,外地游客就讶异过:“你们这个石头(柱础),就不怕有人偷走?”

  当然,作为过客的他们,多是表达出“这样的古祠竟然没人管”之类的惋惜,“说这个话的游客多得不得了,柱础没了,宗祠也就倒了”。何兆科补充完这句,继续认真忙起手上的编织活。

  或许值得等待的是,婺源县政府已拟好一份《古村管理办法》准备提交省人大审议,作为地方法规施行。(新法制报 文/图记者龚少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