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促使公众理性思辨
这场论战没有输家
想必何兵教授最初也就是发发牢骚,不意通过微博的放大效应,引发了声势浩大的“论战”。不过,争论本身并不是坏事,在笔者看来,这场“论战”对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不乏启示意义,因为它包含值得思考的双重议题。
一是关于规则意识的议题,核心在于是否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严守规矩。根据《中国传媒大学机动车进出校园管理办法》,“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凭保卫部(处)核发的机动车证出入学校各大门。”显然,保安对原则的坚持没有错。反观何教授,既然是法学教授,其在课堂上也一定少不了教育学生“执法必严、令行禁止”的重要性,怎么事情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犯了遇事总希望对方“通融通融”的毛病呢?
二是关于规则设置的议题,核心在于是否应该设置更为人性化的规则。诚如何兵所言,“他和田维义在微博上争论的实质在于大学应该更开放些,而不能像碉堡一样,对外日渐封闭。”大学校园过于封闭,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悖于开放的大学精神。让校外车辆进入学校虽有安全隐患,但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设计加以解决,一禁了之过于简单化,也给诸多像何兵这般确有要事入校者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这一事件之后,校方恐怕也应该考虑对部分不合理的规则进行修改。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虽然“论战”双方你来我往、面红耳赤,但这场“论战”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无疑提供了一次自我审视、理性思辨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场“论战”没有输家。
段思平
■三言两语
●如此严格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往好了说是“尽心尽责”,实际上就是太过僵化,被说成“牛”也没啥好奇怪的。这件事情的实质是如何制定和执行制度之争,没必要将其和何兵的政法大学副院长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刘兵
●指摘保安不该严格遵守现有规章制度,反劝其该灵活变通,这种思想,何尝不是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破坏者?
——邓昌发
●对略显死板的保安大叔发飚是没用的,值得拷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校园都成了一座座保安措施严密的“土围子”,保安林立,壁垒森严,如同禁地,连大学教授也不能自由出入?
——练洪洋
●特权将某方利益绝对化,神圣化,这种思想在当下的中国比比皆是,何先生若有这般思想,也不能完全怪他。环顾四周,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决然没有特权思维?
——刘海明
●这名保安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什么?很简单,就是他对规则的敬畏。一个“小”保安,站在“大”教授跟前,只讲规则,不讲人情,丝毫没有畏惧“权威”。
——汪彦玲
●说到中国的大学,很多人就喜欢拿国外大学没有围墙来说事,甚至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这完全没有必要。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在于大学那一堵有形的围墙,而在于心里有没有那一堵无形的围墙。
——郭文婧
●尽管双方争论的不亦乐乎,但在我看来,双方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对权力的警惕。
——李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