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做好2012年元旦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9部门联合部署,要求各地在2012年元旦、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确保工资基本无拖欠。人社部要求10人以上集体劳动报酬争议,当天立案并在7日内结案,其中人均涉案金额1000元以上的案件,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挂牌督办。各地将设立法律援助点,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无偿服务。因拖欠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可由工资保证金和应急周转金作为应急保障(12月6日《新京报》)。
今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将恶意欠薪行为入罪,引发媒体一片喝彩之声,公众对此充满期待,人们希望法律的出台能遏制欠薪现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到了年底又见众多欠薪新闻见诸报端,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一个事实是,虽然恶意欠薪入罪已近一年,但现实中又有几个企业老板因为欠薪而被追究刑事责任?显然,并不是欠薪现象被根治消失了,而是法律没有被很好地执行。
恶意欠薪罪何以落实不到位?从社会现实角度看,企业欠薪的原因十分复杂。有的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确实发不起员工的工资;而有些则纯属恶意欠薪,企业明明有能力给农民工发工资,却故意不发、长时间拖欠。对第一种情况,我们要考虑企业困难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谅解和支持,给企业一个合理的还款发薪期限。而对于第二种恶意欠薪的情况,已经超出了一般民事范畴,带有一定的诈骗性质,有必要予以严厉的打击。但问题是,现实的情况是复杂的,是否恶意欠薪在现实中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没有哪个欠薪的老板会承认自己是恶意欠薪,他们总会拿出种种拖欠工资的理由,再不济他们也会借口无力发放工资。这给执法带来了困难。
其次,法律规定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我们知道,按照刑法修正案的规定,只有恶意欠薪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才构成恶意欠薪罪,刑法才会介入。那么,何为“情节恶劣”?是要欠薪达到一定数额,还是要被拖欠者人数众多?这一标准不明确,恐怕会导致实践中的混乱。一些农民工被恶意欠薪后,向公安部门报案时,很可能因为“情节不够恶劣”而遭遇“闭门羹”;与此同时,在恶意欠薪罪与非罪方面也存在不明确问题。如果某一欠薪行为,在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并采取措施的情况下,老板出于害怕牢狱之灾,在公安机关介入过程中还了所欠工资,这时是否构成恶意欠薪罪?如果不构成,那么这一罪名恐怕永远得不到适用的机会。因为笔者相信,没有哪个企业老板会愿意以牢狱之灾为代价,来换取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最后,执法者的观念需要转变。恶意欠薪罪是一个新罪名,一些执法者对恶意欠薪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恶意欠薪罪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执法过宽、处罚不严的现象。
因此,要想杜绝恶意欠薪行为,让恶意欠薪罪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立法部门有必要对恶意欠薪罪作进一步解释或规定,以明确相关规定;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必须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孙瑞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