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临时工”成突发事件挡箭牌 莫让顶包助长腐败(2)

2011年12月08日 08:31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揭内幕:逃避责任都靠挡箭牌

  眼下,某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只要一有人犯事,便声称是临时工所为,尽可能把责任推得干净,然后“一刀切式”的开除,以示彻底划清界限。

  8月30日,温州市审计局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温州市红十字会去年账面上发现有800余万元的库存商品,但仓库里却空空如也,惹得各界口诛笔伐。对此,温州市红十字会领导以“人手紧张,临时聘用出纳一手包办账目”等理由,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当前,某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运作缺乏透明度,导致违规或违法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在网络发达的当下,面对危机舆情时,这些政府部门一时找不到恰当理由,无奈之下,便推出一个“临时工”作“替死鬼”。

  前段时间,一段办事女警发飙、拿资料砸群众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江西修水县一居民到派出所为孩子办户口,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办事女警竟然发怒谩骂,将材料砸向这位居民,舆论一片哗然。事发后,修水县公安局作出决定,辞退当事人蒋某,并称蒋某为聘用人员,非在编警察。结果一出,网友调侃:临时工真是一块砖,哪里有难哪里搬。

  四川达州市“文明检查团”在该市渠县一处娱乐会所消遣时不满服务,砸烂包房茶几,此事引起轩然大波。上月,该市宣传部回应称,带队领导是县级干部,不会去这种地方,并声称当事人是临聘司机,已被辞退。

  临时工,原本是一个需要关爱和温暖的“弱势群体”,而今,有些政府部门把他们变成应付舆论的“工具”,甚至作为躲避责任的“挡箭牌”。

  专家指出,“临时工”解围之所以屡试不爽,是因为所谓“应对危机”应对的不是公众的指责,而是上级部门的问责。换句话说,舆论事件中当事单位的恐慌,主要不是怕舆论,而是怕舆论引起上级重视。

  新问题:切莫让顶包助长腐败

  如今,但凡出了事,调查结果还没出来,网友们便争相告之:此乃“临时工”所为,你懂的。人民网舆情分析师表示担忧,如果每一个公职部门在出现形象危机时,习惯用临时工作为危机公关策略,作为缓冲本部门和公职人员不良形象的灰色地带,如此策略的后果,将直接导致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公信力下降,带来集体性的形象危机。

  总是拿“临时工”来堵舆论的嘴,犹如把头埋在沙中的鸵鸟,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久而久之,还会助长相关单位的懒惰作风和侥幸心理,更让很多真正的责任人免于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

  甚至,有关人士担心,“临时工”现象,很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新土壤。在这片土壤,有些官员可以肆无忌惮地渎职侵权,搞暗箱操作。一旦东窗事发,便从容地找某个“临时工”顶包,自己依旧可以过逍遥日子。无数事实证明,缺少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

  实际上,不论是“临时工”还是“正式工”,那是内部管理的问题,一旦面对群众,其代表的就是政府形象,即便真的是临时工出了问题,难道所在单位就没有责任了?相关部门应当直接面对,毫不退避,而不是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渐消除“临时工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不良影响。

  因此,专家建议,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切实改进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方式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勇于直面群众关注的问题,凡是群众关心、涉及并可能影响群众利益的,要及时回应、给予答复。同时,在提高舆情应对方面,政府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要主动回应媒体关切,善于运用媒体引导社情民意。只有正视已经发生的事件,用积极诚恳的态度去面对质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大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力度,加强领导干部的法纪教育,增强自我约束、自我警示意识,严格接受法纪约束并依法办事。

  今后,涉及政府部门的公共事件,不能简单地对直接责任人、特别是“临时工”责任人开除了事,更要深究背后那双看不见的手。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王侃:“临时工”现象应一分为二来看待。一方面,有些舆情危机的确是临时工引发的,由于某些临时工责任心较弱,对岗位职能不熟悉等原因,这也有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存在拿临时工顶包的行为,则充分反映出我们某些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面对突发问题时能力不足,推卸责任。“临时工”问题,暴露出相关监督机制的缺失,一是社会力量对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出现“临时工”事件后,新闻媒体很少会继续深入调查,辨明事情真相;二是部门间的监督力度不够,出事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对此无动于衷,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拿“临时工”顶包的不良风气。(记者 翁浩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