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羊城晚报:公益诉讼提起权应向社会组织平等开放

2011年12月13日 15:0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11日,22家城市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建议函》,呼吁赋予消费者组织代表不特定多数消费者进行公益诉讼的权利,方便为消费者“出头”。(12月12日《羊城晚报》)

  依现行民事诉讼法,原告必须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当不特定多数消费者遭遇侵权时,消费者组织是无权以原告资格向法院提告的。换言之,现行法律实则排斥所有公益诉讼。社会各界对此诟病已久,改革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10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已对此有了正面回应。“草案”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近两个月的舆情反馈来看,多数媒体和公众均对公益诉讼的“破冰”抱有乐观的期待。

  然而“草案”也留下了一个悬疑,即在“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上还嫌语焉不详。22家城市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建议函》,正被视为一种“立法游说”之举。较之过去的向中央要权,这种向立法“要权”无疑更合乎法治社会的正常逻辑。公开化的立法博弈,也有助于立法的科学。

  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22家消费者组织的立法游说,当是五味杂陈。消费者自然需要消费者组织,也需要消费者组织的公益诉讼提起权,但问题是,各地的“消协”、“消委”能够承担起依靠诉讼来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任吗?

  上述22家单位发出的“建议函”中,在陈述理由时谈到:在三鹿奶粉等群体性消费事件中,一些消费者势单力薄,举证困难,消费维权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一些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屡点不改,仅凭单个消费者的力量往往难以撼动。

  这的确是事实。但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全国可有一家消协或消委对消费者的自发维权提供过支持或援助?我们在公共媒体上所见到的,却是他们的沉默。

  消协和消委为何不愿向消费者伸出援手?因为在过度行政化之下,许多地方的消协或消委需要与地方保持一致,有时候甚至需要站在消费者的对立面。

  消费者需要自己的社会组织,而不需要一个半官方机构。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为“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建议,就应该将“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作扩大的解释。公益诉讼提起权绝不应仅仅赋予类似消协、消委等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它更应属于真正的民间组织。

  在大多数国家,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组织都不止一个。美国的此类组织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也不为过。其中,美国消费者利益委员会(ACBC)和美国消费者联盟(ACL)声名远播。这些机构并不是靠与政府的亲近关系来赢得荣誉和地位的。相反,这些维权组织必须依赖其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在广大消费者心中赢得尊敬和信任———很难想象,一个在行政荫蔽下的“半官方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近年来消协也好,红十字会也好,负面新闻不断,信用一落千丈,就是明证。

  的确,中国的消费者太需要公益诉讼了,中国的消费者也同样需要真正属于社会的消费者维权组织。最近从广东传出消息,即将展开的社会组织体制改革,将积极推行“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激发行业协会商会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吸引会员,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为确保“去垄断化”的实现,广东还将在社会组织注册上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突出“宽进”,重在培育。

  我赞赏22家城市消费维权单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的《建议函》,也期待公益诉讼能够在中国落地。公益诉讼提起权,既是权力,更是责任。希望各地的消协或消委能够在社会组织“去垄断化”的改革中,以其社会责任的担当,去赢得消费者的心。(王 琳 作者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