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多地反腐引关注 科技手段嵌入权力运行环节(3)
陕西
近年来,陕西省把解决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形成了防控腐败的“制度群”,有效推进了反腐倡廉建设。
中国社科院“反腐蓝皮书”调研组陕西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向记者介绍,陕西省在反腐倡廉中所产生的有益有效制度包括以下数项:
推进群众点名接访和信访听证终结制度。越级访与重复访是基层信访工作面临的两大难题。出现越级访、重复访的主要原因在于,群众对基层信访接待机构不信任。陕西深入分析群众的信访心理,从接访机制改革着手,改进接访流程,推出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和信访听证终结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推广乡镇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反腐蓝皮书认为,公款吃喝浪费国家资财,损害干部声誉,败坏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多次下发全国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也制定了配套制度和措施,但是,以各种名义大吃大喝的歪风禁而不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在于,相关规定载体不明、标准模糊,易产生变通做法,进而偏离制度设计初衷,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据党国英介绍,陕西省纪委、监察厅在广泛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推广了乡镇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要求上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乡镇进行检查指导、调查研究等公务活动需要就餐的,严禁在营业性餐馆进行公务接待,一律在乡镇机关食堂就餐,严格控制陪餐人数。“廉政灶”不是在乡镇一级重新建设公务接待专用灶,而是对原乡镇机关食堂进行改造后,将其用作机关食堂和公务接待点。
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管理执行制度。为促进政府采购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陕西于2010年5月21日下发了《陕西省电子化政府采购办法(试行)》和《陕西省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工作实施意见》,要求从省本级到市、县(市、区),分步分级实施电子化政府采购制度,用两年时间,建成涵盖全省各级财政主管部门、采购单位、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供应商在内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平台。
实施乡镇办案协作区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水平的优劣、管理机制的顺滞,直接影响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效。此次调研表明,许多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经常面临办案力量薄弱、业务不熟练、人情干扰大、监督不到位、效率低下等难题。
调研结果表明,所谓乡镇办案协作区制度,就是按照“就近连片,优势互补,有利工作”的原则,将区县乡镇划为几个办案协作区,每个协作区成立一个案件检查工作指导组,由区县纪委常委任组长,进行协作办案。“联查”、“联审”是乡镇办案协作区制度的主要运行方式。
全面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民主自治的新突破,一直是各地面临的重要课题。
“陕西积极吸收基层自治智慧,完善村级民主监督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为解决监督农村干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这一制度已在全省推开,共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2711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9.5 %。”党国英说。
尝试各类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度。做好各类干部的离任交接,是保持党委政府各项工作延续性的重要内容,也是离任干部的职责所在。反腐蓝皮书指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致使交接工作难以正常实施或者流于形式,离任者往往“调令到手,抬腿就走”,而继任者则是“新官不理旧账”。交接过程中的“职责不清,是非不明”,不仅影响对离任干部任期责任履行情况的正确评价,也影响了新任干部全面有效地开展工作。由于交接不清,致使遗留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群体性事件,常常难以界定新官与旧任的责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监督不力,还容易滋生各种腐败现象。
鉴于以上情况,自2008年起,陕西省西安市先后在阎良、未央、莲湖3个区试行了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度,2010年9月份开始,在13个区县全面推行了此项制度。
党国英进一步向记者总结了陕西打造反腐倡廉管用“制度群”的主要经验,“制度建设要有‘问题意识’,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建设要以‘管用有效’为目标,增强新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建设要有‘一盘棋’的宏观思路,重视制度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制度建设要与惩防体系建设的有关环节相结合,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应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能不能方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能不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能不能获得群众认可’作为制度建设的前置性设计要求,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真正成为体现为民执政宗旨的根本性保障。”党国英说。(记者杜晓)
吉林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是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实践探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脱离业务工作谈廉政风险以致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解决“两张皮”问题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社科院“反腐蓝皮书”调研组在对吉林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进行的专题调研发现,吉林省就促进廉政建设与效能建设互促双赢作了大量有益探索。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反腐蓝皮书”调研组吉林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助理研究员王红艳介绍,吉林省在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时,突破了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将“风险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方法引入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将预防腐败工作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清晰地体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力推进的脉络。
据了解,吉林省推进试点地区和试点部门效能政府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互促双赢,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具体做法和安排各有特色。比如,吉林市追求的是“以廉促勤”的联动效应,在全市部署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长春市则明确提出要“推进反腐倡廉和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廉政、效能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从各地和各部门选择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情况来看,吉林省现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效能建设主导模式,即强调从加强效能政府建设方向破题的模式;另一种是廉政建设主导模式,即着力从加强领导干部廉政预警方向破题的模式。”王红艳说。
王红艳进一步分析,从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设计来看,吉林省的两种探索模式破题方向不同,实践路径相异,效能建设主导模式侧重于通过加强效能政府建设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廉政建设模式重于通过加强领导干部廉政预警工作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效能政府建设,这两种模式追求的都是政府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的互促双赢,在核心设计上还有不少相同之处,表现出以下特点:
形成廉政防控的领导机制。吉林省委、省政府重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省纪委着力推进实施,各地区、各部门有序展开,并对此明确指出,党委党组书记是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的第一责任人,要负总责;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要具体管。
教育先行。例如,吉林市纪委曾举办了廉政风险防控培训班,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108人参加了学习。培训班紧密联系实际设置了三个专题,每个专题穿插播放电视专题片和经验交流。
注重督查考评。为确保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保质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加强了督查考评。比如,吉林市就曾组成7个督查组对各县(市)区和市直试点单位进行了专项督查,市纪委召开常委会,听取了督查情况汇报。
以加强风险防控为主题。上述两种模式都坚持主动预防、关口前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发生的动机,减少腐败发生的环境,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治乱提效和爱护党员干部的双重目的。
处理好权力基本问题。吉林省紧紧抓住权力这个关键不放松,围绕权力授予、权力分配、权力运用、权力制约和权力的监督几个环节做文章,取消没有法律依据设置的权力,整合归并交叉重叠的权力,适度分解过于集中的权力,规范权力乱作为现象,覆盖没有制约和监督不到位的盲区,从而使职能部门建立起了一套“权责明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效”的工作机制,领导班子之间形成了一套“授权有据、集权有道、分权有序、用权有度、制权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
强化流程管理。效能建设从加强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入手,廉政建设从加强廉政风险预警的管理入手。比如,吉林省人社厅实施预警防控、全程防控、重点防控和公开防控相结合,对权力运行的整个流程进行有重点、有措施的监控。
制度建设为保障。例如,长春市提出要建立起“人人有准则、事事有遵循、处处有章法”的内部控制机制。该市参加第一批试点的34个部门,一共制定防控措施6450条,健全完善相关制度1016项。
建设科技支撑平台。例如,吉林市建立了行政效能投诉动态评价管理系统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当地国土资源局率先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建立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使有偿使用建设用地审批,划拨建设用地审批,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审批、租赁用地审批,临时用地审批、采矿权申请、采矿权变更、采矿权转让等项审批权力均实行网上审批,确保了审批过程公开透明。
“吉林省的实践表明,实现廉政风险和业务风险同步防范,解决政府职能行使与廉政建设‘两张皮’问题,是完全可能的;要解决‘两张皮’问题,必须要有‘一盘棋’的谋略和部署,将推动效能建设与廉政建设的互促双赢设定为目标;要推动效能建设与廉政建设的互促双赢,必须坚持以处理好权力问题为主线,以强化流程管理为手段,以建设科技平台为支撑。”王红艳说。(记者杜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