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谈网络管理:加强舆论引导决非言论封堵
“我是一个刚刚履职不到一周的政协新兵,学习是第一位的。”见到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冀平时,他的开场白很谦虚。
1991年起,陈冀平就在中央政法委员会工作,1994年1月担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之职。去年11月转任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老人儿”,陈冀平和记者谈起的是社会管理的新领域:虚拟社会。如何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和网上舆论引导,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灵通、共建共享是陈冀平思考比较多的问题。
先树正确管理理念
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网民队伍不断壮大,一个虚拟社会已经形成。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
“虚拟社会的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那就是使互联网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陈冀平说,虚拟社会虽然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它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拟社会同样需要管理,以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符合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
虚拟社会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人曾形容“网下刚冒烟,网上已燃烧”。针对这一现象,陈冀平表示,互联网让信息有了新的传播平台。“一个人发布一条信息,转眼就会有很多人转发评论。加之互联网还有强大的组织功能,可以把世界各地看似一点联系也没有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集体行动。在一些事件中,网上的声音里既有直接利益者,也有大量非直接利益者参与。”
陈冀平说,虚拟社会的产生是我国信息化的体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也随之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有人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有人进行网络诈骗、网络赌博;有人传播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最让人痛心的是虚拟社会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当务之急是完善法律
在谈到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时,陈冀平表示,完善法律和制度是当务之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实现虚拟社会像实体社会一样的依法治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有明确的界定。有些事情一定要靠法律约束。没有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性,就没有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
“同时,应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不是简单的言论封堵。”陈冀平说,网络应成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对一些重大案件、事件,也要尽快通过网络发布信息,让大家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对于政府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困难也都可以开诚布公地通过网络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各级政府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充分保障和畅通人民群众行使这种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的途径。
陈冀平说,要健全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发展的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建立起完善的网上舆情监测、研判、处理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社会管理,确保各种情况信息收集准确、反应迅速、处理高效,实现管理精细化,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他还特别强调,必须充分运用好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管理效能。要有效利用网络、微博等信息化手段,在便民利民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广大群众的诉求有地方说、有人管,从更好地服务群众入手,加强群众工作,解决群众诉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微博更是一个信息化的新产物,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微博发表和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本身就是国家兴旺和法制健全的表现。我看到许多地方政府的负责同志,还有公检法司系统的同志,都在利用微博及时发布信息,群众也利用微博发出诉求,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加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很好平台。”陈冀平说。(记者席锋宇)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