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诈骗团伙每天打数百电话“钓”走2500万(2)
男女“分角色”行骗
2011年8月以来,刘某丁等在江西省吉安多处地点,以同村老乡等为基础,人员分成3组,提供食宿。
其中,团伙各成员在具体行骗过程中分工明确。团伙中的女性成员,主要冒充车管所、教育局、国税局等单位工作人员,通知受害人“教育退费、补助”或“购车退税、补助”等,再由团伙男性成员扮演相关机构负责人等,诱导受害者转账操作。
10%的电话会成功
负责“通知”环节的女性成员,每日上午8点至晚上9点间,每人能拨100多通电话,团伙一天则至少骚扰千余人。
团伙头目交代,拨出电话后行骗成功率约10%。虽9成人能识破,但剩下这一成人,则被他们竭尽全力榨干,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刘某丁交代,诈骗所得的12%是团伙成员的“工资”。“工资”按计件来算,骗得越多,赚得越多,有成员每月可分约两万。
取钱团队“专业诚信”
诈骗网络中,上官某江等负责取款。
这一团伙讲究“专业诚信”,手握大量银行卡,并将卡号提供给诈骗团伙使用;赃款到后,迅速取钱或转账,按诈骗金额5%抽取后,再通过无卡存款方式,将余款汇给诈骗团伙头目。
取款团伙头目上官某江,最初也为诈骗团伙的小喽啰,负责取款,后改行组团专门取款转账,既方便获利,又让取款人放心。其“业务”量大,同时为多个团伙取款。
为何就被骗 ?
要么好事,趁你贪
贪,是最常被利用的一种心理。骗子许以“好事”,将受害者诱至陷阱。
所谓“好事”,则许以“分红”、“退税”、“奖金”等,又或许以“无息贷款”、“考试答案”等信息,诱骗“保证金”、“定金”等;一旦有人上钩,即要求其提供卡号、密码等信息以便发放款项,继而转走卡中钱。
要么坏事,趁你慌
怕,是常被利用的另一心理。以受害者担心、害怕的坏事,使其惶恐,情急之下将骗子的话当作“救命稻草”。
坏事,例如骗子称受害者遭起诉、涉嫌洗黑钱等,需缴纳“调解费”、或转账“洗白”等。又冒充老师、医生,称受害者亲人等遇人身意外伤害;或短信冒充亲密者发生嫖娼被抓等意外情况。
聪明也上当?
区分人群,他知你“口味”
骗术并不新,但常有人上当,甚至不乏一些聪明人,一些知道这种骗术的人。
警方表示,电信诈骗者行骗之前,功课是区分对象个人资料,“对症下药”。
例如,针对城市里的年轻人,骗子估摸着其会刷卡消费,则冒充司法人员、银联人员称其涉嫌洗黑钱、恶意透支;估摸着年轻人会网购,则自称快递人员,称有货到付款的包裹需签收;或称包裹内藏有毒品等物品,需要公安处理。
如果是有车一族,骗子则称“购车退税”、“环保补贴”。如果是农村户口,骗子则编出“发放养老金”等。
区分时段,别防不胜防
有些季节性或时段性行骗,则因受害者恰好有类似情况发生的可能,往往被迷惑。
例如,每年新学年开始,家长往往接到自称老师的电话,称“你孩子出了车祸在抢救,需缴纳治疗费”。
又如,当春运、英语四六级、司法考试等季节来临,骗子又“能提供低价车票、考试答案”。股市低迷时,一些股民就接到“有内部消息”等电话诱其投资。
骗子还会“与时俱进”,以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为幌行骗。(海峡都市报 记者 涂传之 通讯员 陈国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