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洛阳青铜器仿制村调查:假货翻模上锈化身真古董(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4月06日 08:2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假货当真古董卖

  方兴庆曾将仿制青铜器悄悄埋到地下,再当着古董贩子的面挖出来

  铜镜仿制完成后,方兴庆他们遇到了第一桩买卖。两名男子被引进了方兴庆的大门,对方是许昌市神垕镇人,在广东做生意。

  对方很爽快,方兴庆和路治群每人卖了两块铜镜。两人各得钱五六百元,这相当于路治群一年的工资。

  “那时候都是按真古董卖。”方兴庆说,那时的古董贩子也不一定真懂门道。两三块钱的青铜镜,不出村也能卖大价钱。

  直到现在,方兴庆还称,亲戚家里有真古董,卖7万。他说,引荐卖货,给中间人分成的做法,他多年前就用过。这被人称为“做局”。

  方兴庆有被警察抓的经历。

  他假货真卖的仿制品,古董贩子买走后又转手卖给下一个古董贩子或收藏者。在这种交易被警方抓获后,顺藤摸瓜,就找到了方兴庆。

  “我说我是做的仿制品,不是古董,警察也没办法。”方兴庆不止一次被罚,铜器被没收,不过他会再起炉灶。

  他说,一来二去被抓的次数多了,也就没人愿意抓他了。

  路治群也被公安局、文化馆等罚过两三次款,每次罚个一两千。

  有人说,方兴庆曾将仿制的青铜器悄悄埋到地下,再当着古董贩子的面从地里挖出来,没人不相信是真品。方笑着说,他干过。

  他说,上世纪80年代,他曾一块铜镜卖了1000元。他盖起村里当时最豪华的三间砖瓦房。

  上世纪90年代初,来烟涧村的陌生人渐渐多了。

  刘克铎的孙子刘跃强记得,陌生人手里拎着大提包或包装带编织的篮子,下了客车,低头径直走向某户人家,很少说话。

  然后这些陌生人拎着重重的东西出村。

  仿造青铜器的事,悄悄在村里流传。

  此时期,陌生人带走的不再是铜镜和小铜佛。此时的烟涧村,迎来了一次“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带动全村

  方兴庆称,他一气之下把技术教给了村里人,“学的人多了,看你怎么抓”

  第一次技术革命,同样与方兴庆有关系。

  方兴庆说,大件青铜器的仿制技术,来自几公里外的汝阳市妙水村。再加上同村几个人的苦心研究,“这项技术”很快被拿下。

  3月27日,方兴庆说,在高中同学帮助下,他在洛阳轴承厂看过一次轴承翻模,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来自方兴庆无意中得到的一本“战国时期青铜器”画册。无论是和人聊天还是面对电视镜头,方兴庆都沿用了这个说法。

  现在,村里每个仿制户家中都有一摞青铜器画册。

  烟涧村每人约1亩地。一半坡地,一半水田,单靠种地养不住人。

  村民方明伟回忆,他和妻子1998年左右开始学做青铜器。此时,村里的加工作坊已经有几十家。

  黄铜的价格是每公斤10元左右,一件一公斤重的仿古铜器,成本不足20元,批发便能卖到200元。

  村民刘太敏的仿古生意干了十几年。他曾现场观摩方兴庆们的加工过程。他说只看了半天就学会了。他称是他真正把技术传给了村里人。全村仿古作坊里,80%的人是他教的。

  方兴庆则认为,村民造青铜器的技法是他的真传。他说因为警察经常找他的麻烦,他一气之下把技术教给了村里人。“学的人多了,看你怎么抓”。

  “烟涧造”不再是秘密

  烟涧村人习以为常的是,他们在电视里一眼就能辨出“烟涧造”,还能判断是谁家的货

  “很多人先是打工,学段时间就自己做。”村民周普照说。

  周普照之前是个买卖牲口的中间人。他说上世纪90年代末,仿古品生意太热了,村里仿古作坊订单不断增多,家庭作坊全家动员也忙不过来,便邀请亲戚和邻居帮忙。

  在帮忙打工时,周普照掌握了做青铜器的本领。虽说有20余道工序,不过周觉得学起来并不难。

  闭门造铜器由此发展到规模化。

  新入行的年轻人敢干,小物件做着不赚钱就做大件。从三五斤的青铜器,变成几千斤的大家伙。

  至于模型,很少人看到过真古董,几乎全是按照画册上的图片翻模。反复试验,毁了再做。也有人则干脆跑到潘家园市场,偷偷买个成品,回家翻模。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青铜器作坊变成几十家,“产业化”形成,村里出现了专门卖石蜡、漆料的,甚至模型都有了专门供货商。

  方智科也在这个时期加入了青铜器烧制的行列。他是烟涧村现任村支书。

  一个人每年能赚两三万元。多数家庭能年赚三五万,少数作坊能赚几十万。

  文物所和派出所的人,不再经常进村。青铜器制造已经不是秘密了。

  批发商也不再偷偷摸摸。最初的买家从洛阳本地来,后来有来自北京、上海的,直至全国各地都有人慕名而来。

  一名临街店女子见到,一名北京客户平均一星期进一次货,一次几百件。拉到北京的潘家园市场,一两百的东西卖到上千元甚至更多。

  方智科说,村里最多时曾有300多家青铜器作坊,能做出1000余种仿古青铜器。

  每家的手艺有不同,产品都存在差异。烟涧村人习以为常的是,他们在电视里一眼就能辨出“烟涧造”。

  方明伟的妻子焦利勤,不时会看电视里的鉴宝栏目。收藏者捧着几万元买来的青铜器视如至宝,专家瞄了一眼,给出答案:“这是洛阳伊川县烟涧村生产的。”

  焦利勤则边看电视边和家人分析,“这是咱村谁谁谁家的货”。

  她也会为上当的买主惋惜。她说服自己的理由是,他们做的是仿品,卖的是工艺品的价钱。至于客商是否拿青铜器骗人,不在他们的掌握中。

【编辑:张尚初】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