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被拐积案待破 拐卖动机源于无本钱暴利(图)(2)
曾被错过的24小时
叁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多次澄清,从未规定必须经过24小时甄别才予立案。新世纪以来失踪儿童官方立案数每年稳定在3000例左右,但实际上,在2009年打拐专项行动前,被拐儿童是逐渐攀升的,期间很多被拐儿童没有立案。
2009年4月9日,公安部牵头启动“打击拐卖儿童、妇女犯罪专项行动”。据报道,截至2011年12月上旬,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11777起,解救被拐儿童18518人人。张志伟告诉记者,打拐专项行动效果明显,一是拐卖儿童新发案率明显降低,二是新案破案率明显提高。
“自2009年开始打拐专项行动,2010年的新发案率就明显降低。‘宝贝回家’网以前一天登记七八例新案,现在平均不到一个。”张宝艳说,但她同时透露———找回被拐孩子的家庭仍是少数,尤其是2009年打拐专项行动启动前丢失的孩子,回家的更是极少数。
自2007年以来,“宝贝回家”网登记在册的15000多名失踪儿童中仅有449名回家。“其中90%以上是孩子长大以后凭记忆找到亲生父母的,而我们网上‘家寻宝贝’登记数是‘宝贝寻家’的两倍,父母找回孩子的成功案例很少。”
“我搜集到的资料显示,打拐专项行动启动前在东莞失踪的218名儿童中,只有两名被找回。”郑春忠说。深圳寻子联盟发起人孙海洋也说,他搜集到的52名在深圳丢失的孩子,至今也只找回两名。
“专项行动启动前的旧案破案率仍然不高。” 张志伟告诉记者,“打拐行动目前还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对提高积案侦破率的作用不是太大。”
“如果儿子是2009年打拐专项行动启动后被拐,也许很快就找回来了。”郑春忠说,打拐专项行动启动后,打拐力度、政策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变。“我丢了孩子1个月后才被安排去做笔录,半年后才开始侦查。但线索都没了。”
像郑春忠一样,陈世贵、孙海洋等失踪儿童家长当初去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基层公安机关往往告知这些家长:按规定,孩子失踪24小时后才能立案。民警让家长自己先找。“微博打拐中找回儿子的我好兄弟彭高峰,孩子丢了13天后,警方才出警。”孙海洋说。
“在打拐专项行动启动前,24小时后立案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但其实公安部从未有过此规定。”张志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它来源于公安系统失踪人口网的操作规定,失踪24小时才能在网上登记备案,但这跟立案与否没关系,却被很多基层公安机关误读。”
在2009年打拐专项行动启动后,公安部相关负责人多次澄清,从未规定必须经过24小时甄别才予立案,有被拐卖嫌疑和失踪的儿童应第一时间立案,以免丧失最佳的破案时机。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深化“打拐”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安部要求:凡儿童少女失踪被拐、妇女被拐的,一律立为刑事案件开展侦查。
张志伟透露,新世纪以来失踪儿童官方立案数每年稳定在3000例左右,但实际上,在2009年打拐专项行动前,被拐儿童是逐渐攀升的,期间很多被拐儿童没有立案。“我们的打拐机制在逐步完善。现在既然有了新政策,就应该进行调整,打拐专项行动启动前丢失的孩子没立案的应重新立案。”张志伟认为,这对解决失踪儿童积案问题很重要,“立为刑事案件后,就会有专门的刑警负责案件,采取一些相应侦查措施,相比于家长自己去找孩子,成功几率和破案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寻亲记
一条寻子路
几多辛酸泪
被拐儿童的家长,基本不会主动放弃寻找。“很多亲戚都劝我放弃。”郑春忠儿子失踪已经9年,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只要有1%的希望,要尽100%的努力”。
郑春忠2000年从福建来东莞创业,2003年孩子丢失时,已小有积蓄。但孩子丢失第二年,他不仅因为找孩子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开始举债寻子,直到去年才还清债务。“很多被拐儿童家庭都像我一样,为了找小孩,基本上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每个家庭都是花费数十万元。”
陈世贵与妻子最担心是女儿的安全。“在网上看到很多可悲的故事,不敢去多想,只是心里默默祈祷我的小孩是被好心人收养了。”
孙海洋的儿子孙卓2007年在深圳被拐后,找孩子便成了他生活的重心。但凡有线索,他都会核实。他寻子的足迹遍及三分之二个中国,只有西藏、新疆、贵州等少数几个省区没去过,因为“那些地方不买孩子”。
2003年,孙海洋30岁,有了第一个孩子,取名孙卓。2007年10月9日,在孙海洋举家搬到深圳白石洲的第六天,孙卓在家门口被拐。那晚7点多,孙卓做完作业,说太早了,睡不着,要出去玩,并径直冲出去了。孙海洋躺在床上没有制止,已经十分疲惫的他很快睡着了。
当晚8点多,孙海洋被妻子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妻子告诉他孙卓不见了。邻居告诉他,一名40多岁男子给孙卓一辆很漂亮的玩具车后,两人一起往北面去了。听完此话,孙海洋汗毛都竖起来了:“这是被人贩子给拐了呀。”
孙海洋拼命地往北面冲,想着人贩子不会走大路,便拐上小巷子寻找,但未见踪影,再重新拐回大马路上,他看到路边有辆警车,马上上前寻求帮助,但警方没有立即采取行动,把他带回派出所后,值班民警告诉他24小时后才能立案。
6天后,他从附近一家超市获取的监控录像显示,一个身着白衬衣的中年男子,把一辆玩具车摆在花坛上,孙卓没有理睬。男人很老到地将玩具车往前挪,摆在离孩子不到一米远的地方,孙卓迟疑了一下。来回了七八次后,男人带着孩子消失了。
“录像显示人贩子是沿着大马路走的,就在我报警那会他还没有走出白石洲。”孙海洋最后悔当初在路口拐进小巷而没有沿着大马路寻找,那样兴许就可撵上人贩子。
当晚,孙海洋整夜在白石洲的大街小巷找孩子,还连夜赶制了寻人启事,贴满了白石洲的电线杆,这些努力都没有结果。第二天,他觉得悬赏寻人可能才有效果,于是在寻人启事加上了酬金5万元,第三天,把酬金加到10万元,但依旧没有回音。
第六天,他把从超市里录像获取的人贩子头像与儿子头像影印在寻人启事上,并把酬金加到了20万元,还承诺即便是人贩子把孩子送回来也照付酬金。“卖一个孩子,最多也就七八万元,我心想人贩子是冲着钱来的,也应该会考虑我的条件。”孙海洋现在回想,觉得当时想得太简单了。
从那以后,每天都有人致电孙海洋,“提供”孩子的下落,都是些假信息。“每天都有40多个电话打来,持续了大概半年,搞得我精疲力竭。”孙海洋不敢漏掉每一个电话,生怕万一是真的。
后来,一起寻亲的家长告诉孙海洋,网络寻亲很有效,于是他开始学习上网。“我没读过什么书,键盘上的字母认得我,我不认得它们。”今年39岁的孙海洋15岁就出门打工,当时他花了1年慢慢学会了打字,后来还学会了上QQ、用微博。
为寻找儿子,这个靠做包子辛苦赚钱的小生意人,花光了20多万元积蓄,在老家湖北监利辛苦建起的4层楼房也陆续卖掉了3层。“如果孩子没丢,凭自己做包子的手艺,一年挣个10来万元完全没问题。”如今,孙海洋的包子铺早已关门了。
“我来深圳不久,也没得罪过人,孩子100%还在,就在某个地方,只是我不知道。我拼命找,总会找得到。”孙海洋说。因为一有线索就得去核实,他无法找一个固定工作,便成了一名拉客的黑车司机,因为这样可以自由安排时间。
“找不到孩子,我不会离开深圳。”孙海洋反复请求记者公开他的手机号码———“如果有读者看到孩子,或者有线索,都可以直接联系我。”他重复了好几次他的电话号码:15920054088。 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