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日报:“三公”经费公开应方便公众“围观”

2012年05月30日 14:1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如果说公众对此有什么期望的话,一言以蔽之:一切当以方便公众“围观”为原则,否则公开难免沦为“鸡肋”。

  有媒体29日从财政部获悉,今年中央“三公”经费公开“时间表”已定。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指出,2012年中央本级和各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公开。

  从2009年破题至今,3年时间迎来中央本级、部分省市“三公”经费公开,真不容易。公开、透明既是政府部门自我转变、自我革新的要求,也是公众对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的保障,“三公”经费的公开,正是两者配合促成的结果。许多政府部门正是被这两股力量拖着走,被迫到前台亮相。

  “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通过多年来的启蒙,已经达成共识,哪怕是对此仍心存顾忌、意愿不足的部门、官员,表面上也不敢否认其进步。事实上,“三公”经费受到监督、控制,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现象便立竿见影受到约束。日前,受公款禁购高档烟酒的影响,多年来“只涨不跌”的国内高端白酒价格开始“退烧”,白酒“标杆”飞天茅台酒市价大跌500元以上。

  中央本级和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已有“时间表”,呼之欲出,如果说公众对此有什么期望的话,一言以蔽之:一切当以方便公众“围观”为原则,否则公开难免沦为“鸡肋”。从过去中央部门公开的“三公”消费预算的情况来看,“粗”、“隐”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如2011年公开的数字中,只有科技部、财政部、审计署等做得比较好,公布到了类、款、项,有的甚至到了目,方便公众“围观”。但更多的部委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给出的数字线条较“粗”,内容较“硬”,公众无“观”可围,唯有叹息。譬如个别部委公布的公务接待费极高,这些钱究竟用来接待谁?在公众印象中,这些只有人求、从不求人的部委根本不存在太多的公务接待。

  鉴于此,在日后公开的“三公”消费预算、决算中,应该更加精细、明晰。一方面,支出要从功能分类支出向经济分类支出过渡,不仅要说明钱用来干了什么,还要交代如何花,花在哪个项目、花了多少钱。在这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做得不错,公共财政的钱是如何花的,每一笔都有据可查,细化到添置一把椅子花了多少钱;另一方面,不仅要公开本部的信息,还要囊括下属单位,每个下属单位人数、资源占用、办公用地等信息都要有所交代。个别部委因公车消费数字太高遭公众质疑,就推说是下属单位业务用车,其真相如何又因其下属单位信息不在公布之列而无从得知。监督至此,戛然而止。

  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在细化的路上更上一层楼,譬如针对个别人数不多、“三公”经费也不高、不太受公众关注,但人均“三公”经费畸高的部门,有必要进行人均“三公”消费公示;对某些部门“三公”费用同比骤增而又不给公众一个合理解释的现象,进行“三公”数字的年度分析;还有,就有些部门“三公”经费存在不合理现象,对“三公”经费进行必要性论证等。总之,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是一件执政为民的好事,好事要办实,就要朝着便民、利民、惠民的方向努力,最终达成共治与善治。

【编辑:张尚初】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