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络欺负”难逃避 虚拟空间校园暴力待遏制

2012年06月26日 10:55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2012青少年蓝皮书称:“网络欺负”令人难以逃避

  虚拟空间校园暴力待立法遏制

  “网络欺负”七种形式

  情绪失控,向网上的群体或个人发送令人生气的粗俗信息。

  网络骚扰,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短信方式持续性地骚扰他人。

  网络盯梢,通过网络发送伤害性的、威胁性的或过分暧昧的言语。

  网络诋毁,发送针对某人的有害、不真实或残酷的陈述或将这些资料上传到网上。

  网络伪装身份,假装他人的身份在网上发布信息,损害该人的形象。

  披露隐私,在网上发布有关个人的敏感、私密或令人尴尬的信息。

  在线孤立,将某人排除在某一个聊天室或虚拟社区之外,使之孤立。

  关注理由

  当我们不断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安全时,一种隐蔽性更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影响更大的侵害行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悄悄蔓延,这就是“网络欺负”。这种结合了互联网特点的校园暴力,对当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视点关注

  “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操场上有时也会发生以大欺小的事情,但是当大家回到教室或者放学回家以后,这种事情也就中止了。可是现在,‘网络欺负’现象在一年365天里、在任何地方都要发生好多起,简直让人无处可逃。”

  这段表述来自于近日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12年《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根据定义,“网络欺负”指个人或群体使用信息传播技术如电子邮件、手机、即时短信、个人网站和网上个人投票网站等,有意、重复地实施旨在伤害他人的恶意行为。

  蓝皮书认为,“网络欺负”这种发生在虚拟空间的校园暴力虽然不会直接对未成年学生产生身体上的伤害,但是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征,他们对于同伴群体认同的需求以及他们自我情感发展的不成熟,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网络欺负”呈七大形式

  “我一直不明白我儿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后来经过心理咨询才了解到,是受到了‘网络欺负’。”北京市民潘丽的儿子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参加高考,她对记者说,“儿子本来在一所区重点中学,成绩很不错,高一结束后因为学习成绩好被调到了重点班。但后来因为学习一时跟不上,就遭到了同学的排挤。”

  潘丽告诉记者,她后来听儿子说,同学在网上一起说他的坏话,也不让他参加班里的QQ群等,“这些都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孤立了,被同学看不起”。

  “这一切都让孩子的心理难以承受,最终不愿上学甚至是厌学,经诊断患上了抑郁症需要长期吃药。”潘丽说。

  事实上,近年来的“网络欺负”事件并不鲜见。青少年蓝皮书将“网络欺负”的表现形式分为7种:

  情绪失控,向网上的群体或个人发送令人生气的粗俗信息。这是由于不同意或误解了别人所说的意见,并决定与之争辩而形成的正面攻击;

  网络骚扰,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短信方式持续性地骚扰他人。受害者收到的消息可能是让人讨厌的或是庸俗的、性暗示的或侮辱性的;

  网络盯梢,通过网络发送伤害性的、威胁性的或过分暧昧的言语,例如发邮件威胁A说要送A去死;

  网络诋毁,发送针对某人的有害、不真实或残酷的陈述或将这些资料上传到网上;

  网络伪装身份,假装他人的身份在网上发布信息,损害该人的形象;

  披露隐私,在网上发布有关个人的敏感、私密或令人尴尬的信息,包括传播私人信息或图像;

  在线孤立,将某人排除在某一个聊天室或虚拟社区之外,使之孤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宋雁慧在青少年蓝皮书中分析说,在校园中恃强凌弱、欺负弱小的现象一直都是存在的,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不少喜好欺负弱小的学生开始上网作案,在网络中恐吓、欺负同学。一般来说,“网络欺负”的特征与传统校园欺负相似,如在年龄和年级特征上,高年级比低年级更容易欺负和被欺负。但同时,“网络欺负”也有与传统校园欺负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性别差异上。

  “在网络欺负的性别特征上,与传统欺负中男生比较容易成为受欺负者不同的是,女生在各种类型的‘网络欺负’中都更加容易受到欺负。”宋雁慧说。

  另外,与传统欺负行为相比,“网络欺负”因其媒介特质还具有3个特点。

  据青少年蓝皮书总结,其中第一个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传统欺负行为的影响范围有限,而网络的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被上传到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图像及诽谤中伤的谣言,会很快被全世界网友浏览,影响范围广,短时间内给受害者形成巨大压力。第二个特点是隐蔽性强,传统恃强凌弱的欺负行为中,施暴者往往需要具备身强体壮等先天生理特征,才能够对弱小的人进行欺负,而“网络欺负”行为的隐蔽性强,使得一部分“身不强、体不壮”的并没有生理优势的未成年人也可以匿名登录,以多重身份轻而易举地对他人实施欺负行为。

  另外,与传统欺负相比,“网络欺负”监控难度大。传统欺负行为较容易找到欺负者,而“网络欺负”是在一个虚拟环境下匿名进行的,而且大部分被欺负者仍然秉承“受害者沉默文化”,不会主动向父母、教师等成年人诉说受欺负的事实。

  遏制“网络暴力”需革新

  2011年6月12日23时,一段6名中学女生对另一名女学生施暴的视频出现在某论坛上。在长达14分钟的视频中,受辱女生一直坐在床边默默忍受,任由对方摆布;

  2011年8月3日,一则校园暴力视频再次引起网友的热议。视频中,教室的地面上有一些同学间抛掷的纸团,随意打开一张纸条,纸条上竟写着“我们打许某,全班一起上”的字样。学生们不顾正在讲课的老师,一起围住了一名女生……

  通过研究上述典型的“网络欺负”典型案例,青少年蓝皮书的编写者认为,网络与校园暴力、校园欺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无论是网上邀约的方式,还是因为缺钱上网而起敲诈勒索之意的校园暴力,在本质上和形式上还都属于传统的校园暴力范畴,在防治措施方面,以往的校园欺负防范措施都有效。但是,只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侮辱、谩骂、诋毁声誉、排斥及暴力视频上传所造成的影响和伤害等“虚拟暴力”,是原来的防治措施无法奏效的。

  “在欺负防治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受欺负者本身,因而要通过教育和帮助,提升他们的自主水平。”宋雁慧认为,欺负行为中受欺负者不报告的“沉默文化”在“网络欺负”中更为明显,因为受害学生担心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家长的干预会使“网络欺负”变得更糟糕,害怕举报后会面临更大的报复,同时也担心家长会禁止他们继续上网或使用手机,加上“网络欺负”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使成年人难以发现和调解,“因而,未成年人要积极主动地举报和自助。同时,学校或社会应开通网络举报欺负的途径,以方便受到‘网络欺负’的青少年上报欺负情况”。

  另外,宋雁慧提出,针对传统欺负的“同伴支持”计划仍然适用于“网络欺负”的干预。虽然“网络欺负”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等特征,但是同辈群体,特别是同班或同校的同学由于在网络空间中接触较多,较之成年人更容易获得关于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信息,由他们来帮助或举报也是很好的尝试。

  同时,宋雁慧提出,立法是制止“网络欺负”比较有力的措施。

  “这一点各国政府都比较认同。近些年来,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欺负’问题纷纷出台相关法规,并规定欺负的行为后果以及政府、学校、网络服务提供商、其他组织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宋雁慧说,另外,在民法、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中增设关于“网络侵犯名誉权、人身权”等规定,禁止学生张贴或上传攻击老师或其他学生的照片或视频;并允许学校对网络欺负者实施处罚,即使该欺负行为不是源于或发生在校园。另外,当网络出现恶性欺负事件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法律追究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记者赵丽)

【编辑:马学玲】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