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激发社会创造力 创新互动十年
知识产权:创新互动十年
中国加入世贸后的十年,是中国知识产权规则与国际接轨的十年;知识产权制度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巍
2012年7月16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为中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签发了证书。从1件到100万件,发展中国家中国只用了27年,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历时最短的国家。
最近十年,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术成为国际3G、4G标准,华为、中兴、三一重工……这些科技创新型企业书写了走向世界的传奇,它们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体系。此后,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开始向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靠拢。加入世贸不久,中国DVD外销企业就遭遇国外专利持有者的诉讼,正是在失败、学习的进程中,中国的一部分优秀企业有了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并走向世界。
2008年6月,近7600字、共65条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其主要体现制度变革的需求与中国人对于知识产权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深刻理解,它引发了新一轮中国知识产权修法的潮流。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田力普当时接受本刊专访时说,“战略出台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生产iPhone手机的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企业,其生产的绝大部分手机是在中国组装的。与低廉的组装费用相比,一部苹果手机要卖四千多元。“这说明材料是不值钱的,一部苹果手机销售的实质是知识、技术以至智慧。”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告诉本刊记者。
知识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中国一打开国门就遭遇了知识产权问题。刘春田认为,与西方不同,中国不能先发展之后再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而是必须改革上层建筑以推动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这是中国在知识经济竞争中必须跨过的“门槛”。
从数字来看,中国已是专利大国、出版大国、商标大国,但还不是相应的强国。而这正是未来中国知识经济的前景所在。
知识产权规则与国际接轨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此后的十年,是中国融入全球化、中国知识产权规则与国际接轨的十年。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与《货物贸易多边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共同构成世贸组织的三大支柱,它是迄今为止内容最广泛、保护最充分的知识产权多边协定,也是第一个明确与国际贸易相联系的全球性多边条约。
为与TRIPS协定接轨,中国先后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颁布制订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清理了与世贸协定不相符合的法规。此外,中国还加入了20个知识产权国际条约。
2001年以来,中国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6.8%。2011年度,中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同比增长27.4%,年度授权量是2001年的近11倍。
“专利数量的增多,有利于知识产权意识在中国的普及。”刘春田说。这是他与中国省市级知识产权局局长交流得到的认识。以前农村夜不闭户,是因为家中没有什么可偷的。现在如果企业持有几项专利,就会不断学习知识产权本身的知识,认识知识产权。
2004年开始,中国每年4月为纪念“世界知识产权日”举办“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普及知识产权理念。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把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知识产权标志的经济技术竞争更趋激烈。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4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专利工作会议提出制定中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入世之初,中国面临着与世界接轨的需要,当时要向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标准和要求“靠拢”。进入新世纪,中国对知识产权制度有了深入了解,今天的重点是从本国的发展需要来完善法规与政策。
国务院于2008年6月10日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这项战略提出--至2020年要将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在5年内,争取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大幅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效果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使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