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激发社会创造力 创新互动十年(2)
迈向著作权与商标强国
2012年3月31日,国家版权局通过官方网站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这是新中国自1991年实施《著作权法》以来启动的第三次法律修订。《著作权法》曾分别于2001年和2010年经历两次局部修改。
“与前两次修法不同,此次著作权法修订是我们立足本国实际发展需要作出的主动选择。”修订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评论说。他认为出版业已经从印刷时代进入网络时代,新技术对于著作权法律制度形成挑战。
此次修法引发了一场社会大讨论。第一稿公布后,中国音乐人群体通过微博等多种方式表达了对修法的意见。作家以及产业界人士也对草案发表评论,由于各方的利益诉求不同,不同群体通过媒体对特定条款进行了公开讨论。
截至5月底,国家版权局收到意见建议1600余条。新闻出版总署法规司司长王自强认为,著作权法调整的法律关系复杂,权利主体涉及广泛,法律的修订与社会各界利益息息相关,得到广泛关注是自然的。这恰恰使正式呈报给国务院的修法草案具有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披露:2011年国内出版图书较上一年增加4.1万种,增长12.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商标注册申请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跃水平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标识。自2002年起,中国年商标注册申请量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商标大国”。
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商标累计申请量已达1054万件,累计注册量已达717万件,有效注册商标达609万件,均居世界第一。
回想中国商标法施行的1983年,当年商标申请量仅为1.9万件。2011年该数字增长到141.6万件,增加了70多倍。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称不上是“商标强国”。中国注册商标数量和企业总量相比有较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较少。
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1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只有21个;在世界百强品牌内,中国只有4个。按照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例,中国在世界品牌500强中应至少拥有50个,100名中至少拥有10个。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11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说,中国商标注册数量虽然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称不上是商标强国。中国应该做好相关工作,实现从商标大国到商标强国的转变。
面对商标侵权案件时有发生,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付双建说,必须进一步完善商标法律制度,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商标法律保障;进一步提升商标注册和管理效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深入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走自我创新之路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这次大会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此后,中国研发经费支出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从2006年的30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10亿元。
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同2000多位科技、教育、经济专家历时3年制定了国家科技发展蓝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对中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新的规划。
2006年5月26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两位知识产权学者--郑成思、吴汉东分别就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问题进行讲解,听课者认真倾听,并不时用笔记录,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这次集体学习时说,“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要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央财政预算安排628亿元,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11项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研发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新世纪第一个10年,来自中国和全球147个国家向中国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超过22%,是同期全球平均增长率的5倍多。知识产权制度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