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日报谈“房叔”事件:群众资源应纳入防腐

2012年10月23日 10:0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核心提示

  10月22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和预防腐败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被网友称为“房叔”的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目前已被免职并采取双规措施。

  “房叔”是如何被发现的?拥有22套房产却只向上级部门申报两套,为何大量瞒报未被发现?透过这个案件,我们该有怎样的反思?

  “房叔”家庭房产数量实为22处,目前已被双规

  10月22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州市纪委已初步查明,蔡彬家庭房产数量实为22处,比之前网友所反映的还多出1处。根据调查,蔡彬在担任番禺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番禺区城管综合执法分局局长和政委期间,涉嫌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贿赂、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等重大违纪行为。

  此外,作为当地一新注册广告公司行政总监的蔡彬儿子蔡某某,确已加入澳大利亚国籍;蔡彬之妻时丽英曾任番禺区工商联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已经退休。

  “房叔”是如何被发现的?据了解,此前有网帖提供的广州市房管部门制作的《个人名下房地产登记情况查询证明》显示,蔡彬及其家庭成员共有21套房产,包括别墅、住宅、商铺、厂房、车位,市价达4000余万元。但蔡彬只向上级部门申报了2套,存在明显的瞒报行为,严重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广州市纪委常委、新闻发言人梅河清表示,对网友反映的蔡彬拥有多处房产问题,广州市委、市纪委、番禺区委均高度重视并迅速成立专案组,依纪依法进行调查核实。目前,番禺区纪委已对蔡彬进行立案查处,并对其实施“双规”措施,有关该案的调查进展将及时通报。

  广州将吸取“房叔”事件教训,加大对官员监督力度

  针对“房叔”事件,梅河清表示,广州将深刻吸取教训,拟在南沙区部署试点非市管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工作,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

  梅河清说,鉴于近年来社会公众对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工作日益关注,广州市根据中央和广东省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组织了全市县处级副职以上干部进行个人重要事项报告,申报范围由最初的工资、福利、劳务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扩大到各类收入、房产、投资等事项,同时,申报人也由领导本人扩大到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等。此外,在2009年7月,广州市纪委就正式启用自行研发的党风廉政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市管干部可以通过分布在全市的80多个填报点远程填报。

  但梅河清承认,尽管广州在市管干部报告个人信息方面率先走上了信息化的轨道,但还面临着不少实际问题,距离实现非市管干部“家庭财产申报”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目前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仍然属于内部申报,尚无具体的应对措施。

  梅河清还透露,广州市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将与工商、税务、房管等各部门相关资料联网进行比对,全面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确保核查真实性,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

  反腐倡廉应完善制度,专家建议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通过这次“房叔”事件以及之前的“表叔”事件,反映了哪些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乔新生介绍说,2010年5月,《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颁布,它涉及全国10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求他们定期报告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以及收入、房产、投资等情况。

  该规定将收入申报制度与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合并,并相应修改了报告主体的范围;进一步完善了报告程序,明确了查阅和调查核实报告材料的条件、主体和审批程序。

  乔新生认为,通过近来发生的这些个案可以看出,在我国预防腐败工作的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他建议,一是推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二是重视群众监督。只有将体制内部的官员财产监督制度与体制外的公众监督结合起来,才能起到防腐拒变的良好效果。单靠任何一方面,都无法完全发挥反腐倡廉工作的现实作用。

  可以说,这次“房叔”和“表叔”事件,也是群众“公开审计”的结果。群众根据自己的“审计”情况,为反腐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支撑。因此,应该意识到,我国的预防腐败工作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群众资源可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应该被纳入到预防腐败工作中来,成为一种手段,一种制度。这样做,实际上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护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同时为预防腐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罗艾桦

【编辑:姚培硕】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