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社科院反腐倡廉蓝皮书:居民反腐信心较去年略上升

2012年12月20日 07:09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社科院发布反腐倡廉蓝皮书

  居民反腐信心较去年略上升

  昨天,中国社科院第二部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2》在京发布。蓝皮书称,今年一项调查显示,近60%的城乡居民对今后5-10年中国反腐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信心,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

  课题组开展了“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社会评价”城乡居民入户问卷调查和对专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机关干部等专门人群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党和国家惩治预防腐败的努力程度和总体效果给予肯定,77%的企业管理人员和76.3%的专业人员认为党和政府惩防腐败“非常努力”或“比较努力”;72.2%的普通干部认为所在地区或部门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好”或“比较好”。

  专业人员认为“学校乱收费、高收费”等问题经治理已经“明显好转”和“有所好转”的比例为62.9%。

  蓝皮书指出,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认为中国当前腐败现象“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城乡居民虽然较2011年有所下降,但比例仍然较高。

  反腐态度

  

  反腐“麻木感”不可忽视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反腐败问题高居前列。因价值观、评判标准和地位利益不同,不同社会群体对于腐败现象的主观感觉出现差异:不仅有对腐败的“痛感”,还出现了“麻木感”。

  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李秋芳指出,有“痛感”者,持有对廉洁标准的坚守和清廉风气的向往,信奉公权力源自人民且服务于人民的基本价值观,对于滥用公权牟取私利的腐败现象敏感而痛恨,也有极少数人把自己感到不如意的事情都归咎于腐败而产生腐败泛化心理。

  有“麻木感”者,有“只要经济发展了有些腐败也算正常”的过度宽容心,而当“自己有事要办”时也可能加入到不当交易的行列中。李秋芳指出,社会对于腐败状况的感知评价和行为选择是反腐倡廉建设必须观察的“晴雨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社会对腐败现象存在的“宽容心”和“麻木感”,要清醒地认识和防范腐败病毒蔓延扩散的风险。同时应该高度重视百姓对腐败现象的“痛感”,将其作为对腐败分子的巨大压力。

  热点回应

  

  反腐井喷难说贪官增多

  近期,通过网络曝出的贪腐问题激增,呈现井喷状态,引发公众思考:是贪官越来越多还是反腐力度加大?对此,监察部副部长于春生表示,“贪腐官员不好讲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现在发现的有些案件并不是近期产生的,可能是前几年或十几年前发生的一些案件,到现在才暴露。”因此得不出力度越大官员腐败就越多的结论。他指出,这种现象应该理解为我国的反腐败力度加大了,舆论监督加强了,国家这方面的政策更加重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于春生在研讨中指出,有效治理和预防腐败需要创新和智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要敞开大门欢迎专家学者调查研究。

  对话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李秋芳

  

  建立对腐败“零容忍”社会心理

  京华时报:报告当中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李秋芳:问卷最大的特点是突出行为性,问题很直接,比如,“你这一周公款吃喝几次?”“收到多少礼金礼品?怎么处置?”

  京华时报:不说实话怎么办?

  李秋芳:比如我们到县里,请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班子成员填写问卷的同时,也会请一般干部填写关于领导的问题。加上城乡问卷、专门人群的问卷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印证,分析统计之后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京华时报:经过调查,当前反腐倡廉建设有何特点?

  李秋芳:主要是“一强三高”:部门和地方治理腐败“力度强”,具有各自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正加紧构建;公众对腐败问题“关注度高”,通过亲历或耳闻感知和针砭着腐败现象;社会对于治理腐败“参与度高”,从多种途径以多种方式介入了反腐倡廉建设的进程;人民对于反腐败成效“期盼度高”,在肯定治理腐败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不断提出新要求。

  京华时报:蓝皮书提出了社会对腐败“宽容心”的现象,您认为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处理?

  李秋芳:老百姓对一些腐败问题有一些宽容心,这本身是消极的,我们终归是要建立一个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心理,但是这需要逐步做。现在应该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建构社会廉洁文化。特别要注重行为文化。老百姓什么时候对小的腐败也零容忍,小腐即惩,小错即纠,我们才能赢得社会清廉环境。

  京华时报:怎么理解行为文化?

  李秋芳:我们的城乡居民调查问卷显示,人们在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就业求职、工作调动、打官司遇到问题时,有相当数量的人倾向于送礼请托,这种社会风气不好。文化反腐不是说仅仅说点格言警句,弄点文化样式,深层的文化是行为文化,请托文化一定会加重不良风气的蔓延。如果我们清醒认识到这种风气需要改造,我们建构的行为文化会有益于改变现在反腐倡廉建设的社会环境。腐败背后有深刻的社会环境因素,我们需要用社会廉洁文化提供反腐支撑。

  京华时报:目前出现了治理腐败“或缓或急”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腐败高发的解决有待社会全面进步,不能急于求成;也有观点认为反腐败的根本之策是当机立断,不能贻误时机。您怎么认为?

  李秋芳:我们需要对中国治理腐败的历史进程有正确的心态。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正在经历着“在坡路上艰难行走”的阶段,全党全社会既要“只争朝夕”做在当下,抓紧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客服急躁速胜心理,做好反腐倡廉建设“持久战”的准备,积小胜为大胜。

  2012年社会反腐热点

  1.社会热烈回应十八大“反腐宣示”

  2.社会对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反响强烈

  3.出现治理腐败“或缓或急”两种声音

  4.大要案频出引发对“一把手”权力过大的热议5.利益关联度增大了对腐败的容忍度6.社会民生问题加剧了腐败泛化心理

  7.网络既成为反腐新平台也出现非理性表达

  公众数说反腐主张

  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50%以上的普通干部认为应加强对“‘三重一大’问题”的监督,40.5%的专业人员认为应加强对领导干部“个人和家庭财产情况”的监督。

  对干部任用失误应严肃追责。50%的受访者认为,用人失察失误应“追究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的责任”。

  对公职人员应该有更高要求。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公职人员不廉洁应该“清出队伍”。

  规范公务接待。48.2%的受访者主张“严格控制公务接待预算”,61.2%的受访者认为应“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57.6%的受访者主张“实行公务接待餐费和人员公示制度”。

  加大力度治理公务用车问题。51.1%的受访者认为公务用车应“使用专门牌照,严禁出入娱乐、餐饮、购物场所”,主张“使用GPS定位系统监管公车使用”,“实行用车里程记录与工作日志对照”。

  提高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执行力。72.8%的受访者主张“必须加强对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71.9%的受访者主张“对制度执行不力实行问责”,66.7%的受访者主张“领导重视并带头执行制度”。

  提高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71.9%的城乡居民强调要“保护举报人”。(记者 张然)

【编辑:张志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