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送礼之风愈演愈烈 学者吁加强反腐制度建设(2)
送礼清单的“进化史”
韩复强在送礼这件事情上请教老肖,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不敢说什么花样都知道,只能说见识过这些年来的一些变化。”老肖对此颇为“谦虚”。
通常送礼会选一些便于“流通”的“硬货”。“购物卡、保健品、高档烟酒、黄金首饰……这些东西拿出门就有人回收,转手送其他人也很方便。”老肖说,这部分礼品养活了不少党政机关住宅小区周围的“回收店”。
“能和领导走得近一些的,就会送点‘稀罕’的东西。”老肖分析说这部分东西不仅价值“硬”,而且还“少见”,“名家字画、古董藏品、奇石异珍……送这些上档次东西的人,肯定是心怀鬼胎,敢收的人也多半心知肚明。”
“还有一种送的是情,尤其喜欢从领导的家人入手。”老肖回忆,他曾见过有位领导作风很正,一般东西打动不了,结果有一年春节,某企业老总极其“细心体贴”地把他母亲接到海南度假,半个多月的时间衣食住行都安排得“特别好”,一下子就被“记住了”。
而说起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礼”,老肖认为是“名”。他说:“送个高校的特聘教授、荣誉教授、客座教授,研究机构的顾问、委员什么的,看上去冠冕堂皇,还挺有文人学者的派头,但实际上是为输送利益铺平了道路。”
“送礼清单的‘进化史’,实质上就是领导干部弱点的‘暴露史’。”老肖说,礼品的“进化”让他都觉得“防不胜防”,一旦染上了最后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成“灾”,他总结曾经看到过的一些落马干部时说,“被最喜欢的东西害死,被最信任的朋友坑死。”
“低调”,收敛还是隐蔽
“最近一段时间,感觉送礼的风气有所收敛。”老肖笑称,“腾后备箱的次数明显少了。”他觉得,最近一段时期舆论监督、查处腐败的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网络监督让一些领导干部不得不收敛,另外,行政事务的公开透明也让不少事没有了“操作”的空间。
名表、名笔、名牌腰带不敢戴了,好烟、好酒、好茶不敢拿手里了,古董、字画、红木象牙不敢放家里了……这是老肖看到的一些变化。
看不到就是没有了吗?
“现在有的领导直接把好烟好酒好茶寄存到高档会所、酒店,那里的装潢设计也都是七拐八弯、灯光昏暗,让来消费的‘领导’尽量不被人注意……”一位高档会所工作的公关经理透露说,“低调”是他们现在服务的一大原则。
“为什么要低调?怕呗!”一位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按照国家法律,两瓶高档酒就够受贿罪了,现在到处都是眼睛盯着,弄不好就被举报了。”
不过,当送礼送到那些眼睛盯不到的地方,怎么办?
“治标不治本的法子,会让病毒深藏,但不是消灭了。”老肖觉得,一些地方逢年过节出台的“禁令”,因缺少监督和执行的力度,起不到什么作用。治理节日“礼灾”到底有什么好办法,老肖说他作为司机,心里也没数。(文中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