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问责有始无终属“烂尾”问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仅仅要严格约束已持权柄的官员,更要避免权力被问题官员轻易摘得。这就要求制度的笼子严密坚固,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消除模糊和灰色地带。唯有如此,问题官员才不会轻易破“笼”而出
问题官员迅速复出的新闻,除了新近,似乎再已无新鲜、新奇可言。这不,因女儿“吃空饷”被免职的山西省静乐县原县委书记杨存虎,在短短两个月后,竟然神奇地出现在山西省忻州市环保局官网的领导栏里,复出成为该局主持全面工作的副书记、副局长。
近段时间以来,“表哥杨达才”等“断头案”成为热议的焦点。事实上,问题官员神秘复出,又何尝不是烂尾问责。究责不彻底甚至只是为了安抚民意的过场戏,问题官员并没有为其所犯错误支付代价,那么问责又还有什么意义?
诚然,官员问责并不是要一概终结问题官员的政治生命,问题官员复出也并不一定就违背正义。但前提恐怕是,要看问题官员们的问题出在哪。如果因为工作失误或者对重大事件负领导责任而免职,那只要遵守程序正义、让民意知情,根据其能力让其复出继续为政、为民服务,并无不妥。客观上而言,培养一个成熟的公共管理者,并不容易。
但杨存虎显然并不在此类情况之列。他被免职是因在读的女儿“吃空饷”。这种问题的性质和为政能力不足、职责疏忽等显然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利用职务之便为己谋私,是侵占和挪用公权资源的行为。如果这样的问题能够被容忍,是否意味着被零容忍的贪污腐败,或许也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实际上,“吃空饷”、近亲繁殖等以权谋私的行为,与贪污相比,性质上并无区别。都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便利侵占公共资源。但体现在制度上的却是贪污行为有法律约束,是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而对“吃空饷”等侵占行为的约束机制,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恰恰是因为制度的笼子不够严密,类似杨存虎性质的问题官员才有复出的可能。
免职任职并不是权力生态内部的问题,而是事关正义,需要遵循法治和尊重民意。只有依靠严密的法律规章编织的“笼子”,程序公开透明,合理的问题官员复出才能具备正义性,才能消解公众的质疑与焦虑。
但现实中为何总是出现问题官员迅速、高调复出的现象,为何每次都能够激起民众的质疑和声讨?从根本上讲,还是官员的任免机制不够严密。一方面,要承认为政难免存在瑕疵和失误;另一方面,也要以制度完善界定问题官员所出问题的性质。杨存虎复出任职程序不够公开透明,没有尊重民众知情权,很显然是有违正义的。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仅仅要严格约束已持权柄的官员,更要避免权力被问题官员轻易摘得。这就要求制度的笼子严密坚固,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消除模糊和灰色地带。唯有如此,问题官员才不会轻易破“笼”而出,经得起民意和程序检验的官员复出,才不会引发公众质疑和正义焦虑。
完善问责机制、清晰法律边界以及恪守程序正义,如此,官员任免的“举贤不避过”才能为公众所理解,才能避免一些不该获得机会的问题官员“东山再起”重返政坛。(时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