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安晚报:法律理应为救助善行兜底

2013年02月26日 11:06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救助人不是侵权行为人,而是好心施救人;只要救助人尽到通常注意义务的,不对救助不成功的后果承担责任。在22日举行的深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草案)》提请初审。(2月25日《羊城晚报》)

  在当下中国,遇到老人该不该扶起来,竟然成了困扰人们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提供救助怕被对方反咬一口,不提供救助又将面临良心上的谴责。于是,出现了各种扶起摔倒老人的攻略,也有人在救助老人时全程录像,更有人在找不到证人的情况,怯懦地缩回了援手。

  “该出手时,出不出手。”这原本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正如,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在本次《条例》的初审报告中所表示,“该草案在归责原则方面实行过错责任原则,符合上位法的基本原则。”《条例》本身并没有创造新的法律规定,只是对已有的法律原则加以重申。

  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确立了民事诉讼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亦对这一举证责任基本原则作了更详细的诠释:“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却有些地方法院并没有将法律明确的原则落实到位,也许是因为学法不精,也许是出于“好意”,怕纵容了侵权者,做出过不利于救助人的判断。

  在法治社会中,公民和法院都要接受“法律真相”这个概念,要接受“法律真相”和“客观真相”之间可能存在差距。诚然,“客观真相”只有一个,可是要将发生过的事实完全还原却并非易事,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法律真相”就是被法律所认可事实的必须基于证据。如果偏离这个轨道,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到无端的冤枉。

  在见义勇为领域亦如此。即使救助人在客观上真是那个制造险情的“混蛋”,如果救助人不承认,被救助人也提供不了足够的证据,则应该对救助人做出“无罪推定”,救助行为本身永远都不能直接成为侵权的证据。与其“鼓励”公民在他人陷于险情时袖手旁观,不如 “纵容”一些实际侵权者。

  《条例》如果能够顺利出台,无疑将对乐于、勇于助人的公民起到一个善意保护、正面引导的作用。善法就是要让人从善。这不仅可以鼓励旁观者伸出援手,还能鼓励险情制造者“改邪归正”,及时施救,把损失降到最小,毕竟,在多数情形下,险情现场就只有侵权者和被侵权者两人。舒锐

【编辑:陈杰】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