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小考旅游法 专家评九寨沟游客滞留等事件
刚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适值旅游法开始施行。其间被媒体曝光的“香格里拉旅游乱象”、“九寨沟游客滞留景区事件”、“赴美游客投诉景区关闭事件”等,格外引人关注。这些事件表明社会各界对旅游法的认知尚不到位,有关政府部门及执法人员尚不能认真落实旅游法的要求。就上述热点事件,《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旅游法专家,从法律角度逐一进行解读。
香格里拉强迫购物事件
导游旅行社被“双罚”合理
10月6日,媒体曝光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旅游“怪象”——游客拒绝参加强制消费项目竟被导游驱赶下车并受到威胁。游客向迪庆州旅游局投诉,不但未能得到执法人员的帮助,反而遭到奚落甚至辱骂。
该事件曝光后,全国假日办对欺骗诱导消费者、威胁胁迫游客和野蛮粗暴执法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并责成云南省假日办和有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核实情况,追究有关单位、人员责任。
随后,迪庆相关部门通报称,迪庆旅游执法支队已对涉事相关责任人作出了处罚措施:两名导游分别被吊销导游证和上岗证;涉事旅行社被处以10万元罚款,并停业整顿一个月。爆粗口的执法人员被撤销一切职务并调离原工作岗位。
对于事件的处理结果,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导游违法强迫游客购物,还要处理旅行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院长、北京市旅游法学研究会会长杨富斌解释,现行旅游法之所以规定在导游、领队等具体经营人员发生严重的违法行为时,旅游监管部门应当对旅行社等旅游经营者和相关责任人都给予处罚,其主要目的是借此警示和惩罚旅行社等旅游经营者和相关的直接责任人,使这两个方面的相关人员都不能心存侥幸,各自为自己开脱责任。
从法律上说,对旅行社的这一责任规定属于无过错责任的规定。即使旅行社自身对此行为无过错,其委派的导游、领队等相关人员有违法行为,旅行社也要为此负责。也就是说,这里根本不存在重复处罚问题,因为导游、领队是旅行社雇佣的人员,其行为代表旅行社的行为。即使某些导游或领队人员因害怕受处罚而逃跑了,旅行社仍要对此违法行为负责。
杨富斌表示,至于旅行社等旅游经营企业对有违法行为的导游、领队人员事后如何处理,如何追偿损失,则不属于旅游法所调整的范围,而是属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
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
景区预警失职难辞其咎
10月2日,四川省九寨沟景区由于游客人数超出景区承载量,出现了四千多名游客滞留的情况,部分游客滞留时间长达5小时。有游客抱怨,已被堵了3小时,景区却还在卖门票放人,最终导致想上的上不来,想走的下不去。
虽然滞留游客已经被全部安全疏散,当地景区主管部门也公开致歉,但杨富斌认为,这一事件中,当地景区主管部门即使不能说是预警失职,起码也是预警工作做得不够。对于造成的大量游客滞留景区的情况,景区方面肯定是有责任的。
为了科学规范景区能够有效“预警限客”、提高服务质量,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
杨富斌认为,在眼下“门票经济”当道的大环境下,很难指望景区自己会去“限客”。因此,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就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对景点进行监督,科学评估各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并对社会公示。
他建议,今后此类热点景区,必须把最大游客承载量、预售票的情况等,提前通知到相关的大型旅行社。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当通过任何能够公示的渠道予以公示。
赴美游遭遇景区关闭事件
游客投诉不受旅游法支持
国庆假期前夕,因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未获国会批准,一些由联邦政府资金资助或补贴的景点、景区于10月1日起暂时关闭,这对中国游客赴美行程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引发部分游客的投诉。国家旅游局也于10月3日发出提示,提醒近期赴美旅游的中国游客和旅游团队,密切留意相关情况,审慎选择出行路线。
对于这次事件,杨富斌表示,站在游客的角度,确实在情感上不好接受,但是,站在旅游法的角度,旅游者的投诉不会得到支持。
根据旅游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或者旅行社、履行辅助人已尽合理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影响旅游行程的,“要由旅游者和旅行社、导游协商变更合同和旅游行程,由此造成的损失也应当协商解决,共同负担。”杨富斌说,“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向旅行社还是美国政府索赔,我认为都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事情,这属于旅游当中不可预见的因素,需要旅游者冷静对待。”(记者余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