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当前反腐成效原因 官员畏惧丢官行为收敛(3)
治标 要形成反腐败的全社会、全舆论氛围
记者:“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意味着要治标形成一个全社会反腐的社会氛围,为治本打造基础,您认为这一社会氛围是否已经形成?
庄德水: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反腐思路调整和创新,治标反腐的社会环境已经初步形成,这基于两个判断标志:一是社会公众对反腐工作的认识态度已经发生转变,既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也看到反腐工作的成效;二是社会公众对反腐工作的参与程度已经越来越广,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处离不开社会公众的信息支持,社会公众参与反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然,受现行反腐体制机制的限制,治标反腐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发展,一要实现制度化保障,完善信访举报处理工作流程,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鼓励举报人实名举报;二要强化工作指导,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反腐败,制定出台专门的让人民群众来参与反腐倡廉的工作意见,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法制意识,实现反腐参与的有序化;三要强化重大案件剖析,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以案促廉,借助公共媒体发挥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作用和查办案件的震慑作用,把治标成效切实转化成治本成果,形成全社会反腐的社会氛围。
黄红平:从目前形势看,全社会反腐的氛围正在形成中。实际上,反腐败斗争要真正取得成功,其最深厚的伟力在于民众。应该说,在反腐败问题上,我们不缺智慧、不缺举措,缺少的是将最高层坚定反腐的决心与民众的廉政自信、廉政自觉的有力结合。这就要求中央在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打击腐败的同时,要深入宣传反腐倡廉成效,使老百姓共鸣,树立信心,敢于实名举报贪官。
柏维春: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惩治腐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得以推进并初步见成效,但若说已经形成一个全社会全舆论反腐的氛围,则为时尚早,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老虎’过街、人人真打”的社会氛围,只能说造成了逐渐强大的声势。如治标环节“点到为止”,过早地过渡到治本阶段,治标的成果将难以保持,人民群众刚刚树立起来的信心必遭受打击。所以,在腐败治理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背景下,形成全社会反腐的社会氛围,实现“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的目标,应该经历一个“治标——治标为主、治本为辅——标本兼治——治本”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检察院王成艳:2013年,我们院深入查办发生在土地征用、城乡建设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中发生的贪污贿赂案件,受到人民群众点赞好评。
安徽省舒城县检察院刘景亮:2013年我们院查处职务犯罪案件16起。作为检察战线的新兵,这一年多来,我看到腐败分子得到惩处,老百姓的合法利益得到维护,心中的成就感足以扫去那些疲惫,不为别的,只为心中一直坚定的法治梦!(孙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