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6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近日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对香港在1949年至1978年期间对祖国的贡献做了大量评述,高度肯定香港在这一期间作为转口港对祖国外贸工作的巨大贡献,也披露了“文革”之后中央派团考察港澳,对于内地改革开放、建设经济特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正式出版。该书编写历时16年,记述了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间的中共党史。该书由中央高层亲自审定,是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一部权威性党史著作。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这29年间香港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做了大量叙述。据大公报记者统计,至少有8处涉及香港。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建国之初中央审时度势,制定了港澳“暂时维持现状”的战略决策。二是从建国初直至1976年“文革”结束,香港发挥了转口港的作用,众多港人倾力付出,为祖国外贸和经济发展贡献卓著。三是“文革”之后至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多次派团赴港澳考察,对于建设经济特区的决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转口贸易打破西方封锁
《二卷》第一章在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新生政权时提到,到1950年6月,解放军已经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香港和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因属殖民主义侵略中国而造成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很复杂,需要采取另外的方式解决。中共中央确定了“暂时维持现状”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其基本点在于利用两地尤其是香港原有的地位,发展海外关系和对外贸易,以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工业化建设。
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谢春涛认为,这些决策为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央的长远决策很快收到效果。该书第四章指出,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禁运,中央主要利用香港“暂时维持现状”的转口港地位,香港对内地在外贸出口换取外汇、进口所需建设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披露,中共港澳工委领导设立的贸易机构积极组织货源,港澳爱国工商业家鼎力襄助,内地建设所需的大量物资包括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急需的药品、油料、轮胎等“禁运”物资,被秘密运往大陆;内地出口货物大都通过香港转口。在西方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时期,港澳成为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转口贸易的重要通道。
香港经验助推改革开放
《二卷》第三十一章即全书最后一章,讲述了“文革”结束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伟大转折。在这段时间,为了尽快发展经济,中央组织了多批代表团和考察团赴欧美国家及港澳地区考察,了解发展经济的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这其中,香港成为一个重点。而对港澳考察,也实际上推动了中央酝酿改革开放及设立经济特区。
据该书披露,1978年6月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听取了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的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内地供港澳的商品,同当地市场需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供应香港的商品占香港总进口的比重,已经由1966年的27.4%下降到16.6%,远远落在日本之后。要夺回我们在港澳市场的优势地位,必须下决心狠抓出口商品生产。为此,建议把靠近港澳的广东省宝安(即后来的深圳)、珠海两县改为两个省辖市,利用港澳的有力条件和贸易渠道,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争取经过三五年努力,把这两个县建设成具有相当水平的生产基地和对外加工基地,建设成港澳游客的游览区。”
《二卷》还披露,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先召开了准备性的中央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一批介绍国外和香港、台湾迅速发展经济的材料,许多领导干部看了都提议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这对三中全会的决策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参与互动(0) | 【编辑:吉翔】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