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曾荫权:“十二五”时期粤港合作会有进一步跨越

2011年03月03日 0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香港3月2日电 题:专访香港特首曾荫权:“十二五”时期粤港合作会有进一步跨越

  中新社记者 梁今

  今年全国“两会”其中一项重要的议程是审议、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全国“两会”开幕前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对此表示,希望以上草案建议的重点方面会有进一步表述,为香港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他又相信粤港合作在“十二五”时期会有进一步的跨越。

  因应“十二五”规划 港研紧抓机遇

  曾荫权表示,特区政府会因应颁布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具体内容,仔细研究如何抓紧机遇,重点包括:一、配合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香港的功能定位,致力巩固和提升香港的传统支柱产业,例如配合国家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和功能,协助内地企业引进来及走出去,并发展更多元化的服务,包括人民币离岸业务。

  二、利用国家致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研究如何推动新优势产业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国家致力发展服务业,也有助进一步深化CEPA的实施,以及推展更多CEPA先行先试开放措施,包括在广东实施的先行先试措施。

  三、国家正致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并形成辐射作用的大城市群。香港在国家东部区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区政府会与广东和深圳加强合作,发挥粤港合作的重要功能定位,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的各项措施,并合作推展前海规划,为香港的企业和服务提供者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将影响力辐射到邻近的地区。

  便利人民币“走出去”成首务

  曾荫权表示,在国家的层面,“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他认为香港短期的首要任务是要便利人民币通过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走出去,以配合国家在“十二五”发展的需要。

  “原则是要与内地资本账开放的步伐配合。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内地在岸市场的循环和互动,以支持贸易、直接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

  他进一步指出,首阶段的目标是要增加存款。通过跨境贸易支付在香港累积的人民币资金,是本地人民币市场供应的主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特区政府会吸引更多外国企业利用香港人民币结算平台的服务,重点是选择一些与内地贸易和投资增长较快的地方。

  曾荫权说,会争取更多香港、外国和内地机构及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在产品方面,随着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于2010年7月完成了修订,金融业界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并在符合风险管理的原则下,开发不同种类的人民币金融产品。现时较易推出的是定息产品,例如人民币债券。

  粤港合作将有进一步跨越

  此外,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此前曾提出,“十二五”规划重视香港的程度超过以往,曾荫权认为这体现中央对香港的重视。他指出,特区政府自两年多前已开始与中央相关部委建立起工作机制,紧密沟通,有关工作一直得到相关中央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进展顺利。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广东省公布该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有香港媒体认为涉及香港合作的项目和政策在整份规划中位置并不显著。

  但曾荫权认为,经过多年的合作,粤港两地已经发展了非常密切的战略友好关系。因此可以看到在内地所有的省级“十二五”规划中,广东的“十二五”规划已经非常突出地涵盖了粤港合作相关的主要内容,内容相当全面,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打造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共同推进跨界重大基础建设设施;深化实施CEPA和服务业对港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措施;以及在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科技创新、环保、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曾荫权说,香港高度开放,并与国际市场接轨,一直是内地与国际市场连接的中介和桥梁,是内地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最理想的平台。广东省则是内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先头部队。他指出,粤港两地进一步加强合作,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可发挥很好的协同效应,对国家的发展非常有利。

  曾荫权认为,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粤港合作在“十二五”时期会有进一步的跨越。(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