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珠海11月1日电 题:横琴渡口的兴与衰
中新社记者 许云峰 李妮 索有为
下午4点半的十字门水道上,船舵手李国兴拨转舵盘,将顺达328号渡船熟练靠在澳门路环码头边,载上这一天的最后30余名岛民,回到对岸的珠海横琴渡口。
渡口开通已有50年,是横琴岛民去澳门打工探亲最便捷的途径,人气最兴旺时,每天有600人往返两岸,而如今每天已不足200人。负责渡轮运营的横琴顺达运输公司总经理谢广兵告诉中新社记者,随着横琴新区大开发,去澳门谋生的岛民越来越少,横琴渡口终有一天将走进历史。
兴起
澳门的路环码头与横琴渡口相隔仅500米,数十年来,水道中渔船随意穿梭,两岸居民自由往来。横琴岛深井村44岁村民蔡民君记得,小时候渡口没有渡轮,父母把水果、鱼虾和从山里砍的柴禾背到渡口,随便搭上艘渔船便可到对岸自由贩卖。
“那时的横琴岛民种菜、打渔、养蚝和虾,日子过得可比对岸(澳门)好。”年少时的蔡民君与很多横琴人一样,并不羡慕对岸的澳门人。由于澳门地域狭小、物资匮乏,横琴岛民带上农产品到澳门贩卖,都能获得高价回报。
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两岸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夜晚,澳门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的灯光开始投射到漆黑的横琴岛一边。就连从澳门顺水漂到村口的塑料袋、塑料瓶,都成了村民难得见到的稀奇物件。
从此,横琴渡口前狭窄的十字门水道,成了许多珠海乃至珠三角人偷渡到澳门的重要渠道。
为加强边境监管,横琴渡口开始有了渡船。乘坐渡船须凭横琴岛村民证,并规定村民每天早晨7时30分后才能到对岸,下午4点半必须返回横琴。起初,每天有约300名左右的岛民到对岸做买卖。后来由于两岸的经济差距加大,每天去澳门打工的横琴岛民日益增多。
“男人做建筑工人,女人做家政保姆,其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劳工证的黑工。”健壮高大的蔡民君也曾在那时到澳门做建筑工人,她的妻子则做家政,“做杂工60元一天,还特别辛苦。”
到1996年前后最高峰时,渡口每天有近600人往返两岸,横琴顺达运输公司当时共雇了40名船员,专门运作这条渡轮线。
衰落
如今加上李国兴在内,横琴顺达运输公司的船员仅有6名,每天往返的村民也下降到不足200人。
谢广兵解释,今年以来澳门政府打击非法劳工,并禁止岛民携带特产去贩卖,导致去澳门的岛民日渐减少。但最重要的原因是2009年以来,随着横琴新区大开发,岛内到处都是建设工地,为岛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和赚钱机会。许多横琴岛民可直接在岛内找份建筑工人、厨师、保洁工等活计就业,到对岸谋生的越来越少。
此外,岛民自建4、5层的楼房民宅也住进了大批建筑工人,目前,靠收租金每月亦能获得数千元人民币的收入。一层的门脸房陆续开了餐厅、商店、台球厅,工人们成了稳定的消费人群。
谢广兵说,目前许多岛民坐渡轮,只是为了到澳门探亲或购物。“79元人民币兑换100元澳门币,买吃的用的都便宜。”
虽然现在到澳门做建筑杂工每天已能赚到200元人民币,但蔡民君与许多横琴人一样,已多年未去过澳门,“对岸节奏太快、做工苦,且在横琴也能挣到钱。”
他曾打渔、养蚝虾,平均能保证每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因横琴岛开发,他的蚝场被征用,获得赔偿的他已在岛内找到新工作。
最近两年,李国兴发现,把渡船开到水道中央时,澳门一侧仍是华丽高楼,而横琴一侧则是一天一变样、越来越红火的热闹工地。
眼看着坐轮渡的岛民越来越少,公司入不敷出,已在横琴岛开了23年船的李国兴意识到,自己的舵手生涯恐将终结。他说:“我会一直开下去,直到最后一个岛民坐我的船,那时候横琴岛就发展得和澳门相当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