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净化社会?高僧硕学开示建言
中新社香港4月27日电(记者 贾思玉)“香港人比较浮躁,道德有所滑坡。对于这种现状,佛教文化能做什么?”
“不单是香港的问题,香港还算好的,不然怎么保持多年的繁荣和进步啊?这是世界的现象、人类的现象。”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说。
“时代社会往前跑,人一直在后面追,就产生躁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说。
27日,作为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的特色环节,一场主题为“佛教文化四人谈——多视角看佛教文化”的电视论坛在香港举行,嘉宾包括许嘉璐、学诚法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教授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官员、高僧、学者、商人,四人身份不同、佛缘不同,对佛教智慧却有不少共同领悟。
开篇的问题由一位香港居士在现场提出。学诚法师开示,现代人可依佛法“戒定慧”化解。“戒,即规划,又分为个人规划和团体规划;定,就是专注专一、心无旁骛;慧则指选择、判断。”
法师由此谈及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本届论坛开幕式的发言。他对中新社记者指出,“班禅提出‘内心科学’与外在物质科技的辩证关系,对今后的佛学研究会有新的意义,让佛教更具有时代感。‘内心科学’有助人们观察、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和平及人类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的化解之道。”
“末法时代,正是需要佛法的时候,需要志士仁人、高僧大德发心发愿。”许嘉璐说。刘长乐则引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有观众就此提问:今天是否时机已到?“我认为还需要几十年的准备。”许嘉璐自言要“泼一瓢冷水”。他解释,客观上,世界的纷争危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且,任何本地文化对异质文化有天然的抗拒,外来文化想救世一定要契理契机,要具备人心的基础;主观上,佛学、儒学均是心灵之学,或班禅所言的“内心科学”,当下却面临商业化、纯学术上两方面的挑战。
“人类的危机,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楼宇烈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都强调反省,但除了自觉,还有自信、自强。“如果缺失自强、自信,只能做别人文化的附庸。”
就佛教自身建设而言,学诚法师指出,首要是培养大量人才,包括出家法师和在家居士;另外要净化内部和外部环境:内部要继承和发扬原有的本位,外部则广做弘法利生、公益慈善、服务社会的事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