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赴港生子戛然而止 双非港童何去何从?
“赴港产子”这个庞大产业,在高速运行的轨道上戛然刹车。
4月26日,香港医院管理局大会讨论通过,2013年香港公立医院将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妇预约分娩;而香港私立医院明年起也停收“双非”孕妇分娩的消息,为这个据说超过40亿元“净产值”的行业,敲响了“丧钟”。不少中介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在这一周陷入了“最后的疯狂”。
一些计划赴港产子的“双非孕妇”也开始为最后的香港“出世纸”抓狂……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在香港采访了多个政府部门、走访了多家医院,接触了不少赴港生子的孕产妇,也通过网络采访了不少已经预约或者正在计划把孩子生在香港的“准双非港童”母亲,发现源于2001年“庄丰源案”、潮涌于“自游行”后、并在2011年到达“波峰”的这一轮“赴港产子”潮流,由于政策、意识、现实等多方面原因,经历了潮起、潮涌与潮退。
涨退之间,18万“双非港童”将直面着身份与现实冲撞的尴尬,没有人知道,他们还要背负这样的名字多久,更没人知道,十数年后,这样的身份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路途……
七嘴八舌
搜狐网友“sohuwang”:即使宝宝因此取得香港“户籍”,但还是要在内地生活,今后回港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社会、文化和节奏差异,难以适应,一定要谨慎对待,莫盲目跟风。
腾讯网友“城角夕阳”:虽然以后让孩子在香港享受良好的教育是好事,但是在那边上学根本没人照顾,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而且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内地出的人才不比香港少。
凤凰网网友“常州燕笃俊”:如果“内地港仔”井喷,香港未来福利保障或会缩水,而内地社会保障和福利今后会大幅提升。费了半天劲,花了不少钱,到头来还不如待在内地,岂不白折腾?
环球网网友:有如此多的人出境生育,只能说明内地的政策和待遇缺乏竞争力。如果能做到民众福利提高、人人机会均等,出境产子的人自然会减少。
1
赴港生子,无奈的跟风
香港旺角,金轮大厦的一间小旅社里,林琼和丈夫再次清点各类所需文件。房间狭小,挺着大肚子的林琼只好坐在床上“发号施令”:“通行证、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复印件各五份。”“写了宝宝名字的纸呢?”……林琼还将自己和丈夫名字的粤语用音标写在了一张纸上,“免得人家叫到名字,我们都不知道是在叫自己。”
记者见到林琼的时候,她已过了预产期一天,但肚子还没有动静。除了将办证的各环节“踩了一次点”外,丈夫还陪着她在弥敦道上来来回回走,想用走多点路的方式“催产”。
林琼和丈夫都是“北漂一族”,已有一个7岁的女儿。她不肯透露从事行业,只说“家里的情况可以允许我全职在家”。她在怀孕两个多月时曾经第一次赴港,“觉得香港好干净,第一印象很好”。这次她将在香港浸信会医院生孩子,九龙的几个办证点,他们都事前踩过点。他们只懂普通话,和窗口办事人员交流明显有困难,“但香港人素质很高,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双非’就不耐烦或者歧视,他们把我们请进办公室,并请出懂普通话的工作人员,耐心跟我们讲解。”林琼说,这个经历,更让她觉得自己选择到香港生孩子的“折腾”没有错。
不过,并非在哪里都那么顺利。林琼说自己坐地铁从来没人让座,过关、逛街时,确实听到一些用粤语讲的“骂人话”,虽然听不懂,看表情也知道对方很不友好。
至于长远的打算,她并没有想太多:“反正在北京生也没有户口,不如到香港生。我们的圈子在北京,孩子肯定跟我们回去,不会占用香港的教育资源,更不可能生个小病还往香港跑。我不过是想让孩子未来可以多一种选择,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
其实,像林琼这样的想法,在这一轮赴港生子潮中为数不少。当然,在“给孩子一张全球免签证护照”、“给孩子高素质学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参加内地高考低分录取”等迷惑性中介宣传下,很多人多了几分盲目与跟风。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香港变成一个有很大吸引力的产子“目的地”,如果相关的法例不作调整,赴港产子的热潮还会持续。
而有学者指出,这种跟风后面,反映的是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也应该引起内地对于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建设、完善等各方面的反思,包括对于户籍制度、人口政策的适度调整。“如果一切如意,为什么要山长水远去别的地方生孩子?即使没有赴港产子潮,也会有去其他国家的产子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