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56件巨作香港展出 浓缩“开放”一生
中新社香港5月19日电 题:毕加索56件巨作香港展出 浓缩“开放”一生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一位少女赤足坐在画面正中,眼睛凝视前方,双手交叠放于红裙上,衣服褶皱和面部光泽逼真,仿佛得到拉斐尔的真传;另一幅画上,女人的形体扭曲变形,头和胸部被简化为球状,五官更是难以辨识。具象与抽象,平面与立体,两幅画风格迥异甚至对立,很难相信出自同一人手笔——20世纪享负盛名的现代艺术家毕加索。
这两幅《赤足的少女》和《坐红色扶椅的女子》,作为“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珍品展”的展品,现陈列于香港文化博物馆,5月19日起公众可一睹真迹。
“‘变’贯穿毕加索的一生,他敢于冒险,对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抱着绝对开放的态度,他的艺术创作是革命性的。” 毕加索艺术馆馆长安娜•巴尔达沙莉对中新社记者说,透过香港展希望公众能看到、学习这一点。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逾3万件艺术作品,毕加索艺术馆珍藏了当中5000多件,此次在港展出的49幅画作和7件雕塑,回溯了艺术家横跨70多年的创作,涵盖蓝色、粉红色、原始、立体、新古典、超现实等时期的作品。
除艺术作品外,画展同时展出数十件毕加索私人档案照片、影片和有声资料,包括摄影家罗伯特•卡帕为毕加索及其情人抓拍的“决定性瞬间”。安娜馆长还提醒参观者留心挂画幕墙顶端,那里有毕加索对创作的阐释和感悟,比如 “对我而言,创作是破坏的总和。我作画后随即又将它破坏”。
“艺术即语言,毕加索让学院派、原始画、非洲和大洋洲绘画等进行‘对话’,他还曾深入学习中国画。现在已经21世纪了,我们仍需学习毕加索的开放。” 安娜•巴尔达沙莉的评论,与毕加索自己所言的“我没有风格”遥相呼应。
毕加索还说过,“我绘画就像别人写自传一样。”他的作品不仅反映社会时代的变迁和冲击,亦勾勒出集朋友、情人、父亲、画家和名人等于一身的人生轨迹。在预展上,听闻毕加索7位情人中的6人“藏身”香港展画作中,传媒表现出极大兴趣。
此次画展宣传品封面选用的一幅肖像,色彩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画中人便是毕加索的情人之一朵拉•玛尔。有趣的是,同样是1937年,毕加索刚刚为另一位情人玛丽画像。两幅画如今相邻并置,“和平相处”。
该画展近日成为香港城中盛事。有人将其与2008年的印象派画展作比,主办方亦预计,两个月的展期内,有望刷新30万这一香港画展入场人次最高纪录。
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郑焕棠指出,这是香港历来规模最大、最多元的毕加索作品展,56件展品的总估价达67亿港币,大部分从未离开过艺术家的画室和博物馆。而在毕加索艺术馆专门为亚洲策划的巡回展中,继台北、上海和成都等之后,香港是中国最后一站。“下次可能要等上30年。”安娜馆长看似玩笑的一句话,道出了画展的难得机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