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漫话:见证百年 油麻地果栏的日与夜
中新社香港5月27日电 香江漫话:见证百年 油麻地果栏的日与夜
中新社记者 吴冠雄
正午12点,香港油麻地果栏。日头毒辣,赤裸上身的男人们在破旧低矮的老房子里打麻将,地上有一些碎包装纸,隐约有水果发酵的味道。午夜12点,依然安静。打麻将的人不见了,店外悄悄垒起了一箱箱水果,间或有工人推着木板车走过。
等到了凌晨4点,作为香港的主要水果批发市场,这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大货车进出,栏商议价,工人挥洒汗水……直到早晨,才渐渐重归沉寂。
“我可是24小时待命。”九龙果菜同业商会副理事长张志祥说。他在这一行已经做了42年,名下几家商铺,最古老的是1932年至今的大益果栏。
“栏”这个词,指的就是旧时的批发商,除了果栏,也有鸡栏、鱼栏、猪栏等。随着历史演变,果栏已经成了油麻地水果批发市场的简称,每天大约5万箱不同产地的水果,经过这里运往香港18区。
根据油麻地居民权益关注会资料,早于1913年,已经有人在果栏的现址从事食品交易,最初只是草棚,然后才陆续建起砖瓦建筑。张志祥的父亲在1930年代从广东东莞来到这里做水果生意。
为什么是油麻地?当时此处水陆交通方便,附近的油麻地避风塘直到1970年代才填海成为今日的渡船街,尖沙咀火车站更是货运枢纽。在政府要求下,1960年代,鱼栏、菜栏搬迁至长沙湾,鸡栏随后亦搬离油麻地,水果经营规模扩大。
果栏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张志祥回忆,当时内地改革开放,外国水果经香港转口内地,内地水果亦经香港出口外国,果栏一度有330余间商铺。由于货运量加大占用交通资源,开工时间也由过去早上7点渐渐推后,直至现在的昼伏夜出。
“年轻人不喜欢入行。我习惯了只睡3、4个钟,你们年轻人肯定不行。” 张志祥的儿子并没有跟着他做水果生意,而是做了编辑工作。
随着时代发展,成本低的优势让临近的深圳快速崛起,香港本地超市亦抢走了部分生意。2005年起,内地以原包装或原箱形式进口外国水果,不再经过香港批发市场。现在的果栏只有200余间商铺,从业员几年间由12万降至不足5万。
果栏面对的还不仅仅是批发生意的萎缩。
“一个是封住干道影响交通,一个是凌晨噪音扰民,达到100分贝,老人家都快聋了。而且学生在货柜车旁边跑也很危险。” 油尖旺区议会关注油麻地果栏工作小组主席杨子熙说。果栏搬迁的问题,从1960年代就曾提出,但直到现在都未有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果栏有不少老房子,2009年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使得搬迁涉及保育,更加复杂。
“果栏有很大的潜力。香港的水果批发有优势,不需要关税,物流业发达。而且这个行业可以吸纳劳动力就业。但关键是政府要看到潜力,提供足够的土地和政策来发展和推动。” 杨子熙说。他认为,果栏最好还是搬到靠近码头的地方。在高楼大厦包围圈中的这片老房子和铁皮棚,如果搬走,原址可以成为市民的休憩场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