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太太:香港有家的感觉 "变"才能更好
视频:光纤之父高锟夫妇的慈善情怀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6月21日电 题:高锟太太:香港有家的感觉 “变”才能更好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大雨滂沱。
高锟和太太黄美芸本该以嘉宾身份出席英方告别仪式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实际却和平民百姓一样,在家看了直播。
“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统统被淋,(如果去了)你那件西装肯定湿透了要扔掉。”时间过去15年,高太还清楚记得在电视机前与丈夫的对话。
梳理香港回归以来的新闻大事,2009年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理应上榜。高锟断断续续在港生活近30年,他的成就,香港人与有荣焉。黄美芸都以“港产”工程师称呼丈夫,说他“属于香港”。
然而,“光纤之父”扬名世界的同时,也传来他患上阿兹海默症(香港称脑退化症)的消息。他甚至忘记光纤为何物,犹幸没忘爱妻是“很好的”。
记者与高太的访问约在上午11点。“高教授呢?”“在睡觉。”高锟从2002年患病至今十年,2008年起出现中期症状,这一阶段病人容易累,要睡足觉。
黄美芸目前的身份不仅是高太,还是高锟慈善基金的主席。基金成立于2010年,旨在提升市民大众对脑退化症的认识,改善医疗服务。高太经常出席讲座,分享照顾患者的经验方法。
香港一步步迈向人口老化。若以65岁以上长者每10个便有1个患脑退化症计算,香港脑退化症患者会由目前的10万,增至十年后的逾20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锟贡献香港及世界的,除了光纤通讯,还要加上引起社会对脑退化症患者的关注。
“这一刻开心啦,有些辛苦,但更辛苦的是担心他什么时候变差。” 78岁妻子照顾79岁丈夫,每天起床、吃饭、洗澡,劳心劳力。高太说,眼看心爱之人由聪颖睿智之人彻底变成另一个人,这情感上的失落最令人痛心。
好在高教授吃得好、认得朋友,喜欢看风景、和小孩子玩,不喜欢血腥暴力的电视画面,仍会打网球和爬山,但精力难以集中。
高锟夫妇相濡以沫逾半个世纪,辗转多个城市,近年两人又回到香港,居住在中文大学(中大)。祖籍广东的黄美芸说,最喜欢香港包罗万象的美食,高教授算是香港人,这里有家的感觉。
高锟与香港的渊源分为求学、任教、掌舵中大和退休几个阶段。当年他获诺奖殊荣,犹如为香港教育科研界注入强心针。
黄美芸的记忆中留存了不少在港生活片段。上世纪70年代初,高锟在中大任教,40多岁的他长一副娃娃脸,看上去好像18岁,学生们都不相信他是教授。“他好随便的,不爱穿西装,有一次竟穿草鞋出席学生毕业典礼,我在台下又摇头又叹气。”回首往事,黄美芸笑中带泪。
1997年,尽管缺席交接仪式,但高锟以另一种“在场”见证了香港历史交替。黄美芸忆述,回归前夕,刚刚从中大校长位置退休的高锟,受邀访问英国、美国等地,并就香港经济、社会和教育前景发表演讲。回归前一天他们才从海外回来,舟车劳顿。
那时高锟相信香港前途一片光明。据报道,在洛杉矶一场演说上,他表示对香港的人权和自由抱持乐观态度。他还曾说是香港唤起了太太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高太今天“夫唱妇随”:“香港人(有诉求)可以出声,政府也会听。”
她又说:“制度50年不变,但生活不可以不改变,变才能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