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亚洲英雄到最佳校长 沈祖尧吁资源与内地互补

2012年06月25日 13: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校长沈祖尧。中新社记者 郑祚声 摄  

  中新社香港6月25日电 题:(香港回归15年)从“亚洲英雄”到“最佳校长” 沈祖尧吁教育资源与内地互补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沈祖尧在办公室外的会客区,挂了一幅自己的草书墨宝。书法,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后才学的;出自《礼记》的这句话,却一直被他秉持、践行着。

  他是妙手仁心的医者,也是春风化雨的教授。从“亚洲英雄”到“最受欢迎大学校长”,他与港人忧戚与共。香港特区成立15周年之际,沈祖尧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回顾“非典”一疫,阐释治校哲学,呼吁“教育资源不要太‘一国两制’”。

  那年打了一场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前途未明的那些年,不少港人“用脚投票”。沈祖尧当时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家人亦移居此处,但寄人篱下的感觉和事业发展受限,让他毕业后毅然回港。

  那时,香港医院管理局成立不久,公立医院服务因此提升,大学医学院亦上了轨道,沈祖尧返港正逢时。他一步步成为香港知名的肠胃科医生和权威学者,在消化科的国际舞台上亦占有一席。

  香港回归前一晚,在医学研讨会之余,沈祖尧与多位外国专家在尖沙咀一间海景酒店看烟花,见证回归盛事,对未来满是憧憬。

  但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将他推向风口浪尖,“我如临大敌,好像打一场仗。医学上很少人试过面临那么大危机——25%受感染者就是医院工作人员。”沈祖尧时任最早爆发疫情的威尔斯亲王医院内科部主管,每天要向全医院及传媒汇报疫情趋势,与死亡为邻,与病魔搏斗。

  经过这一“役”,香港市民都叫他“沙士(SARS)英雄”,《时代周刊》更封他为“亚洲英雄”。

  捍卫大学人文精神

  抗疫英雄2010年起担任中大校长,他仍在继续“打仗”,只是对手由夺命病毒,变为腐蚀大学精神的功利化,以及扼杀年轻人灵魂的教育市场化危机。

  “人生应该浪漫,做大学生应该浪漫”;“教育要从心出发,进入灵魂深处”;“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沈祖尧公开致辞和网上日志中的语录,被众人称赞和传诵。

  “中大不是‘中国语言’大学,而是有人文气质的中国人的大学。”他呼吁别让排名挤掉大学的首要使命,“不可能用一把尺量度,每间大学定位不一,不应让名次牵绊住”;他取消公布毕业生的薪酬状况,“大学不是教人赚钱,应培养对社会、国家和整个人类有责任感的人才”;他带领学生参加“博群计划”做义工,“希望学生眼光开阔,不只是顾个人利益”。

  教育资源不要太“一国两制”

  对于香港教育界而言,今年的大事除了回归15周年、特区政府换届,还有酝酿多时的大学三年变四年制。多一年时间对育人而言自然有益,但沈祖尧指出,高校资源相当紧缺,比如建楼及增聘教授需四处筹款、大学宿舍不足,以及科研经费少等。

  而过去十几年,“内地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研究资源充裕,出来的成果直线上升。”他由此提出“教育资源不要太‘一国两制’”的倡议。“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对研究经费应少些限制,多些弹性。学术研究不应有界限,香港和内地能互补不足。”

  沈祖尧还在访谈中提及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继承他的衣钵正在中大医学院就读,“不是我逼她的,也没读肠胃科,哈哈”。听沈校长讲两代人的经历,令人想起他回港初期的规划:“1992年回来,我就打定主意扎根香港,一路做下去了,从未担心回归会有何影响。”(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