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15年)内地“港漂”一族:在孤独中打拼
中新网香港6月30日电 (记者 刘羡) 在香港,有着这样的一群“80后”,他们自誉“港漂”,为东方之珠的璀璨和繁华所吸引,求学后留在这个城市里“漂”;他们初入社会,努力打拼,同时又有着特别的孤独与空虚。
奋斗篇:有一种力量叫努力打拼
1987年出生的陈昊坤家在广东惠州,来香港已经四年。2010年初,在香港理工大学读了一年半的信息系统硕士后,他选择留港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投身香港IT界。陈昊坤在香港电灯公司从事编程和软件开发。
陈昊坤租的房子在香港红磡,一个小小的三室一厅。和他合租的是曾经在香港理工一起求学的3个内地同窗“死党”。“在香港租房子很麻烦,租金也比较贵,我们的房子一个月租金是11000元多港币,水电不包,分摊”,陈昊坤说。刚来香港时他住在亲戚家,后来因为怕总是麻烦人家,就搬出来和同学合租。从他住的地方到位于港岛的公司,需要坐船过海,大概40多分钟。
在香港工作的日子很简单,租住的房子里有厨具,陈昊坤偶尔会做一些简易的饭菜。一个人吃饭,无非就是下点面条,煮点饺子,买一些容易处理的快餐,自己在家解决。惠州离香港很近,只需要三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有时候陈昊坤的父母会过来探望他。三个人住在他租的8平米的小房间里,父母睡在床上,他打着地铺。
港灯公司服务受众基本都在香港,公司里基本没有内地人,在陈昊坤所在的分部也只有他一个。因为从小在江西南昌长大,他原本不会粤语,来了香港才现学的。刚进公司时,陈昊坤的粤语不是很好,一开始,他不敢和同事们交流,同事也因此都跟他说普通话。“曾经有三个同事专门来找我学普通话,他们报了普通话等级考试,就来找我开小灶”。在和同事的逐渐交流中,陈昊坤和他们慢慢建立起友谊;更加熟络之后,他们偶尔也会一起出去玩。
但对于这份工作,陈昊坤或许并不那么满意,“我们公司主要是服务港人,本地化需求较严重,升职的空间比较小”。他也坦承自己会有跳槽的想法。
“我想在香港奋斗!”陈昊坤冷不丁地蹦出这么一句,话语中透着一分摩拳擦掌的雀跃。他说,虽然在香港工作和生活都比较有压力,但如果有机会,他想一直留在香港。“因为香港的公共设施、社会福利和医疗教育条件等很多方面比内地要好,更适合生活”。
陈昊坤每个月收入在15000元港币左右,之前他也想过在香港买楼,还去看过一些房子,后来因为觉得香港目前楼价比较高,现有的工资水平也不适合供楼而放弃。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他现在会在基金方面做一些中长期投资,“以后如果想买楼或是再读书,都可以拿来用”。
专题:香港回归1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