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15年)内地“港漂”一族:在孤独中打拼(2)
想家篇:有一种孤独感如影随行
王朱思渊在香港中环的一家证券公司上班,24岁的她时尚前卫,爽朗爱笑,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是个典型的上海女生。
她在复旦大学读完本科后,就来到香港大学读了一年的硕士。“那时的我,不管是不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继续读书,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来香港”。
“王朱思渊们”大多有着相同的轨迹:在内地上了大学,来香港读研,然后留港工作。在香港求学的内地学生很多人的经历是这样的。
香港理工大学2008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当年毕业的内地本科生有六成选择留在香港工作。而香港大学2011年毕业生就业调查则显示,已经有超过九成的内地生毕业后选择留港发展,他们的平均薪酬更较香港本地学生高出5%至10%,反映他们比较“吃香”。
2011年8月,一直很喜欢金融行业的王朱思渊在硕士毕业后,走进了现在的这家证券公司,至今工作将近一年。和她聊起在香港的这两年生活,从她嘴里常常说出两个字:“想家”。
回想起刚来香港时,王朱思渊说,最开始她是觉得对上海这个从小长大的城市太过熟悉,想换一个新环境,也是想离开家出来走走,便来到香港求学。“来学校报到时,是爸爸妈妈送我来的。可到了香港,我就跟他们说,你们给我再买一张机票吧,我想跟你们一起坐飞机回家”,她说,“当时也不想读书了,就想着,这一年我该怎么熬”。
“香港的房子太小,100平米的就能称作豪宅了”。王朱思渊在距离公司步行大概20分钟的地方为自己租了一个单间,大约15平米,月租5000多港币。而她每个月的工资,大概在12000港币左右。“在香港工作,工资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贡献给房租的”,她调侃着。但因为平日生活比较节俭,她每个月还是能存下几千块钱。
不上班的日子里,王朱思渊最喜欢是看电影,有时候和朋友,有时候一个人。独自一人在香港闯荡,王朱思渊经常会有孤独感,她说,在香港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感觉特别强烈,“遇到一些不太开心的事情,特别是遇到挫折时,就会非常想家。”
说起在香港最不适应的地方,王朱思渊笑了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饮食”。她说,在香港吃饭,总感觉菜比肉贵,平日都很少能吃到蔬菜。
至于语言沟通,王朱思渊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会说普通话,虽然可能不是很标准,但基本能听懂,在日常工作中也不会有语言方面的障碍。“有些人认为内地人在香港会受排斥,但我在香港这两年,没有感觉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在香港一些大型商场购物时,和服务员说普通话,对方会很友善的回应你。”
王朱思渊没想过以后会一直留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她说,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人,会想离家离开父母远一点,学会独立生活,“但上海是我的家,年轻时可以在外面闯一闯,以后我一定会回上海,回家去。”虽然已经习惯了不依赖父母生活,独自面对一切,但王朱坦言对这个喧闹的城市缺乏归属感,“哪怕是以后我有男朋友,或者结婚,我想这种孤独感都会如影随行,因为我的根不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