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手张明敏:香港人的“中国心”一直都在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28年前,香港歌手张明敏的这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如今在香港,“祖国”这个词似乎正在被复杂解读,国民教育的开展引起不小争议,为此张明敏曾在香港媒体上撰文支持国民教育。现在的香港人到底对祖国有着怎样的感情?在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身居香港、已经商多年的张明敏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给出了他的答案。
环球时报:您能否算出自己唱了多少次《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对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张明敏:我在1984年的央视春晚上演唱《我的中国心》后,随即在内地“一炮走红”,这首歌后来也让我的名字为全球华人华侨所熟知。时至今日,我每次到内地或海外表演,都被要求一定要唱这首歌,否则就下不了台。这首歌我唱了无数次,根本数不清有多少次了,但我每次唱的时候,感受都不同,因为祖国一天天不断发展,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不断随之增加。
环球时报:您能否以亲身经历谈谈祖国对您的意义?
张明敏:我出身于一个华侨家庭,母亲是印度尼西亚华侨,当年因为印尼排华而回到中国定居。母亲知道祖国的重要,所以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爱国,我幼小的心灵也播下了爱国的种子。长大后,我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歌手,关键时刻又是母亲鼓励我去内地演唱。每次演唱《我的中国心》,我的内心都激起浓浓的爱国情怀。我觉得祖国对个人来说很重要,没有国家,就没有个人。
环球时报:您觉得香港人爱国吗?香港主流社会如何看待祖国?
张明敏:大多数香港人是爱国的,每当内地出了重大的天灾人祸,香港都是捐钱最多的地方;又如最近的钓鱼岛问题,香港保钓团体也是走在前面。大部分香港人也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这些积极参与都表明,香港人的“中国心”一直都在。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香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国民教育风波?
张明敏:重视国民教育是国际惯例,很多国家都在以国民教育的方式来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这对香港的青少年来说也很有必要,只有不断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才能找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部分香港家长担心国民教育课“洗脑”,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认识自己的祖国,是孩子们的权利,香港回归了15年,现在推国民教育已经算太迟了。少数香港家长被一些政客利用了,国民教育也被炒成政治议题,这很可惜。
环球时报:港英政府时期有类似的“国民教育”吗?
张明敏:我在香港出生,并在这里接受教育。我可以肯定地说,港英政府时期也有类似的“国民教育”。比方说,我读中学的时候,是在一间政府学校读书。当年一入学,就要学习唱英国国歌。在警局和政府建筑物,也要求挂英国国旗。还有在上世纪60年代,电台一到晚上12点就要播放英国国歌,然后才结束节目。这些其实都是“国民教育”。不过当年的香港人,很多人只是把香港视为寄居的城市,所以对此没有太大的抵抗。
环球时报:在这次国民教育风波中,有人煽动绝食、罢课,香港社会似乎越来越政治化和情绪化,您怎么看待这些行为?
张明敏:1997年回归祖国之前,香港人一向视自己是香港的过客,就算对港英政府有不满意,也不会有太大的反抗。1997年回归后,香港人开始当家作主了,开始有自由了,很多人就滥用自由,动不动就批评政府,其实这些人的许多看法很片面、很无知,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
环球时报:作为家长,您会引导孩子去爱国吗?
张明敏:爱国是一种自然情怀,是要对祖国有发自内心的感情,而父母的责任是让子女对祖国有认知,将来由孩子来决定究竟爱不爱国。我的小孩今年25岁,我一直鼓励他多认识祖国,所以他现在就在上海工作。我曾与一群志同道合者成立了“香港青年联合会”,组织过很多香港青少年探访内地的活动,目的是让双方的年轻人增加了解,释除疑虑。我发现,香港与内地的青年很不一样,内地青年由于机遇多,心态很进取。相比之下,近年来,香港青年的怨气很大。
环球时报:经商这么多年来,您对内地与香港的融合有什么个人感受?
张明敏:香港回归15年以来,与内地的融合越来越密切,现在两地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开。所以,我考虑参加今年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如果当选,我希望日后可以为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出一份力,更好地扮演两地沟通的“桥梁”角色。
环球时报:您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烙下中国印”?
张明敏:我在香港赛马会养过几匹马,分别叫“中国心”、“民和国富”和“中国动力”,这些名字都很“中国”。其中前两匹马已经退役,现在只有“中国动力”还在赛场上比赛。至于生活中的其他“中国印”也有很多,比如,我的儿子名叫“颂华”;还有,我非常喜欢穿唐装和中山装,我家里一件西装也没有;如果内地“红旗”牌汽车来香港卖的话,我肯定第一个去买。(《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