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江漫话:“港漂”十味 去留之间

2013年01月20日 18: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1月20日电 题:“港漂”十味 去留之间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这是部纸上的纪录片,记录下十个在香港生活的内地人的声音。”2013年伊始,香港各大书店的新书书架悄然摆上一本名为《港漂十味》的小书。

  何为“港漂”?这本书的主编、香港大学社会系主任吕大乐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坦言难以给出标准答案。他们不同于持单程证来港团聚的港人子女,不同于内地派驻香港工作的人,绝非来港讨福利的低学历“新移民”。

  时间回到1998年,香港赛马会资助了首批数十名内地应届高考生来港升学,由此打开“港漂”之门。2001年,特区政府允许在港就读的内地生留港工作,进一步掀起“南下”求学热潮。有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读的内地生和留港工作毕业生超过5万人。

  “港漂”群体逐渐壮大,近年开始进入媒体及公众视野。香港和内地都在问:居港满七年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时(相应要注销内地户口),他们作何选择?未来是去还是留?

  “香港有那么大吸引力?如果换我,可能主动回内地二、三线城市找工作。”吕大乐半开玩笑半严肃地说。他指出,香港回归十多年,内地与香港经济差距不断缩小,两地对人才“拉”与“推”的因素倒转。“港漂”成为这一过程的“脚注”,更是香港反思自身价值的参照。

  《港漂十味》一书中,有人第一眼就爱上香港,在这里白手起家创下一间公司。“清华激情理工男”耿春亚,明明可以在清华继续深造或留学美国,却决定跑到香港先读书再圆创业梦。他认为,香港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极低的税收制度、诚信的契约关系”。他果真在港赚到第一桶金,更收获爱情。

  有人遭遇歧视,发现与香港保持一点距离更好一些。蔡玄晖在港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在高校谋得教职。期间遇到一些香港市民的“傲慢与偏见”,心中感到不平,自比“一叶浮萍”,在香港“心不安,无处无家”。最后干脆选择生活在深圳、工作在香港,各取所长。

  也有人视香港为人生中转站,并不执着拿永久身份。Mike来港就读MBA后一直供职于银行。作为金融才俊,在港生活已8年,他认为申请香港永久身份没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广东话也没什么进步,在生活层面上与本地社会很少接触。他秉持一切以工作为重的态度,家随工作而安。

  虽然因缘际会在香港,都是高学历、以专才身份留下工作的“港漂”,但各人选择、人生脉络迥异。本书十位讲述者中只有三位明确表示会扎根香港、以此为家。

  “香港人可能没料到。”吕大乐指出,薪酬待遇、物质生活已非香港吸纳人才的亮点,“如果在2000年,住满七年相信这些内地生会留下。到了2010年,是不是一定要拿永久身份呢?我想不一定。”

  那香港魅力减弱了吗?吕大乐指出,香港一直是移民社会,人们来来往往。香港社会与文化自有其优势,在此居住一段时间的人会自觉学懂“港式生活”,不经意成为“香港人”。不过他认为,香港现时缺乏一套清晰的人才政策,引入哪些专才、如何留住他们都应是题中之义。(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