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学童人数2014年起达高峰 港府称公平对待
中新社香港1月25日电(记者 贾思玉)“跨境学童”(即拥有香港居民身份但居于内地的学生)每日排队进出成为港深口岸近年一道“独特风景”。数据显示,2012/13年度有近1.64万名跨境学童在港就读,有关人数将在2014至2017年达高峰,这一群体为香港社会带来的影响正日益显现,最先感受到的是教育领域。
香港教育局提供的数字显示,2012/13学年在港就读的跨境学童是2008/09学年人数的约2.4倍。近1.64万人中,幼稚园学童和小学生分别有7454人和6749人。
香港小学一年级统一派位日前展开,主要依据“就近入学原则”和申报住址分派。全港有数十个小学校网,新界北区校网最受跨境学童青睐,学额竞争激烈,跨区派位在所难免。
据港媒报道,今年整个北区大概有3600名学生会在9月升小学,当中近七成为跨境学童。香港教育局25日披露,截至目前,估计北区小一学额仍缺少1400个。
香港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25日开会,多名议员关注跨境学童增加对小学学额造成压力。教育局常任秘书长谢凌洁贞在此间表示,北区难以订立一个不同于别区、特别的派位机制。她说,由于跨境学童在港没有固定地址,当局已让他们分散于8个不同校网,相信起到了分流作用。
教育局指出,当局会向附近地区借学额、研究加班、扩充班额和扩建教室等,但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原区升学。
对于有香港家长希望优先考虑居于香港的学童,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日前表示,“双非”儿童是香港未来的“人口生力军”,应获公平对待。不过他鼓励跨境学童前往北区以外学校上学,以解决北区学额供求失衡问题。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鉴林对中新社记者指出,如果分流学生,建议特区政府做好交通配套和规划。另外,教育局可将沙田、粉岭、元朗等校网内学校的收生情况公开,令内地“双非”父母心里有数,避免全部涌向北区。
跨境学童大增是“双非”(即婴儿父母均非港人)孕妇来港产子的后续效应。据此推算,跨境学童返港就读人数即将迎来高峰。
港府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01年“双非”婴儿只有620名,2009年接近3万人,2011年急增至约3.57万人。香港统计处去年发布的一份香港人口推算报告指出,在港出生的“双非”婴儿,98%先回内地,但41%会于6岁前、即适龄入读小学前返港。
港府已宣布2013年香港公、私立医院实行“双非零配额”,并已作为一项长期维持的政策。谢凌洁贞说,随着非本地孕妇来港产子数目大减,相信学额需求增加只是暂时性问题。
陈鉴林指出,特区政府可以积极主动联络跨境学童家长,了解他们的最新意向,包括孩子是否返港、何时返港,以准确掌握数字,便于对未来几年的教育等服务做出调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