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称一些“双非”学童承受歧视缺社交 易孤僻
中新网7月4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双非”儿童(拥有香港居留权但父母皆非香港人的儿童)赴港求学除了要独自面对迥然不同的港式文化,还有激烈的社会舆论和一些歧视眼光,有些儿童甚至因而性格日趋孤僻,令人担忧。
82%双非家长指港教育佳
港府统计处数字显示,有82%的双非家长认为香港较好的教育制度是他们会争取让子女留港生活的主要原因。港府的教育福利吸引了大部分双非家长选择每天不辞辛劳,送孩子跨境读书。
据报道,跨境教育成了跨境家庭、双非家庭最需获得援助的课题。深圳新家园社会服务中心的社工表示,现时接获的个案中,跨境家庭最急需在子女教育方面获得援助。其中,对香港的教育信息需求显得最为急迫。
中心除了会向家长提供相应信息外,亦开展了不少活动,包括“香港亲子教育体验一日游”活动等,带领家长到香港学校参观了解情况。
此外,有社工指出,跨境学童由于交通时间长,使他们没有办法享受完整的校园生活,也缺乏同学、老师等普通学生所能在学校里形成的社交网络,令他们较难融入香港社会。不少学童甚至反映在港除了与同学沟通上存在问题之余,亦常常有受到歧视的感觉。
遇文化鸿沟 住港屋更受压
为了让子女尽快融入香港生活,不少双非家庭甚至不惜血本在香港租屋居住,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文化的鸿沟并非短时间可以逾越,反而陌生环境令学童倍感压力。
家住罗湖的罗太,儿子已在香港沙田就读小学二年级,为了儿子能融入香港,费尽心机。她指早在儿子领取出生纸时,便特意在孩子姓名表格中填上香港方式的拼写字母,以减少和其它港童的差别。但姓氏栏上还是跟随父母通行证上的汉语拼音,别人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是双非童。
孩子读书时,罗太还特意在香港租屋。一万多元的租金和每日往返深港的交通费,一个月的工资就“打了水漂”。原本收入颇丰的小康家庭,也变得有些紧凑。
然而,这样的“双城生活”还是出现了问题。儿子不太会讲粤语,也不了解港人的习惯,在学校里只能和跨境学童玩。回到家后,除了写作业和看电视,甚至不愿出门玩耍,连最近的公园和球场在哪都不知道,每天等着母亲下班从深圳赶过来陪自己才出去走走,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