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跨境学童中仅占一成 双非学童挤占香港教育资源?

2013年07月08日 08:2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有媒体称,在往返港深的1万多名跨境上学的儿童中,父母双方均非香港人的学童占绝大多数。本报调查——

  双非学童 仅占一成(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

  每天早上,1.6万多名身穿校服的学生,从罗湖、落马洲、深圳湾等口岸进入香港,到幼儿园、小学或中学上课。下午放学后,再从香港返回深圳。

  他们被称作跨境学童,包括“单非”(父母一方为香港人)、“双非”(父母双方都不是香港人)或父母均为香港人的学童。有媒体称,双非学童是跨境学童的主体,一些香港当地居民认为,双非学童涌入香港北区上学,挤占了香港教育资源。这些说法是否准确?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进行了调查。

  疑问一:跨境学童主要是双非学童?

  【调查】 跨境学童多为“单非”和港人子女,“双非”约占10%

  有媒体曾报道,“根据香港教育局的资料,跨境学童大部分是双非儿童。”实际情况如何?

  本报记者就此向香港政府教育局查询,教育局介绍说,根据学校提供的数据,2012/2013学年就读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跨境学童分别为7454名、6749名及2153名;2011/2012学年就读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跨境学童分别为5708名、5276名和1881名,共计12865名。

  但香港政府教育局同时表示:“我们从未就学童父母的居民身份搜集资料,因此无法提供有关数据。”也就是说,教育局掌握的跨境学童资料并没有区分单非、双非或父母均为香港人等类别,无法估算双非儿童在整体学童中所占的比例。

  深圳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亦表示,并没有明确统计过跨境学童中双非儿童所占比例。

  有多少跨境学童是双非儿童呢?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跨境学童多为港人子女,双非儿童占比并不大,在双非儿童占跨境学童(非全部在校生)比例较高的香港北区的小学,也仅约10%。

  位于香港北区上水的凤溪第一小学,距罗湖口岸只有9分钟车程。全校760多名学生中,有一半跨境上学,在北区学校中很有代表性。校长廖子良介绍,跨境学童大部分是单非儿童,其次是居住在深圳的港人家庭子女,双非儿童只有40多人,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约占该校跨境学童的10%。由于申请下一年度入读北区小学的跨境学童人数有相当大的增幅,估计双非学童的数量及所占的比重均会有所增加,上升趋势将持续3年。

  北区校长会主席陈绍鸿是上水惠州公立学校校长,他介绍,去年学校收了210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其中80多名是跨境学童,双非儿童仅有10名。“今年情况还不清楚,因为必须入学后看到学生父母的资料,才知道双非儿童比例。”

  记者询问附近其他学校的情况,与凤溪一小、惠州学校大同小异。记者采访多位接送跨境学童的保姆车司机、阿姨也证实,跨境学童大多是港人子女。

  疑问二:双非学童挤占香港教育资源?

  【调查】 2006年出生的1.6万余双非儿童中,只有约1.5%的双非学童赴港上学;双非学童是香港居民,“挤占”一说值得商榷

  北区是香港最靠近深圳的一个校区。据了解,先前某次香港小学一年级的统一派位中,北区3600个学额,近四成分配给跨境学童。因竞争激烈,北区有145人反而被分派到区外跨区上学。

  今年香港政府推出了“返回机制”以避免类似情况,但由于香港教育局没有跨境学童分类的统计数据,加上一些媒体的错误报道,有人误认为跨境学童主要是双非儿童,觉得双非儿童挤占了香港教育资源。这种理解对吗?

  根据公开的数据,可以匡算回港读书的双非儿童比例。香港小学一年级的入学最低年龄为5岁8个月。比如去年9月入学,需为2006年12月31日或以前出生。2006年香港共有16044名双非儿童出生。教育部门提供的去年跨境小一学生为2370人,以此乘以记者调查所得的双非儿童占跨境学童比率10%,可以匡算出2012年9月入学的小一学生中,双非儿童仅240人左右,占适龄双非入学儿童的1.5%,占香港所有小一学生54683人的4.4‰。当然,也有双非儿童不是跨境学童,而是长住香港,但这种情况极少。

  廖子良表示,人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所有跨境学童都是香港人,既是香港人,就不存在“挤占”教育资源的问题。政府应该充分预计到这部分孩子将来可能来港就读,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即使单双非儿童,他们的母亲——当年的内地孕妇,绝大部分也都是通过正常手续预约来港分娩的。

  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服务总监、深圳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总监张玉清也认为,在香港出生的儿童就是香港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应一视同仁,不应有差别待遇及歧视单非、双非儿童。

  也有香港市民不认可双非儿童争抢香港教育资源的说法。香港市民陈艳芳表示,在学校里,无论是双非儿童还是单非儿童都与自己的孩子没有区别,不会去做刻意的区分,也不觉得教育资源被挤占。

  疑问三:双非儿童为何引发忧虑?

  【调查】 近7年有近20万双非儿童出生;政府应尽快调查掌握真实入学情况,未雨绸缪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内地女性在香港生产的婴儿数量,近年来一路攀升。其中,双非儿童从2001年的620人,增加到2011年的35736人。2012年,香港政府宣布“一刀切”,2013年起禁止所有双非孕妇在港产子。目前除了急诊的个别情况,香港已不存在双非孕妇,也不再有双非儿童。

  据统计,从2006年至2012年(1—11月),近7年间共有近20万名双非儿童在香港出生。按照香港法律,这些婴儿都是香港居民。香港政府统计处笼统预计,这些婴儿约有50%将会在21岁前返回香港居住,但统计处并没有预测和统计到底有多少儿童回香港读书。

  目前引发一些香港家长“学额荒”忧虑的,主要是这部分即将进入小学入学年龄的儿童。

  香港政府教育局预计,跨境学童人口数约在2018年会回落。但是,在此之前需要增加多少学额等问题尚无定论,将来会有多少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双非儿童回到香港读书,政府和教育界都没有能力确定。

  廖子良也认为,虽然香港政府已经叫停赴港产子,但前几年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儿童,未来几年会加大香港中小学学位压力。

  香港教联会主席黄均瑜指出,对于跨境学童日趋紧迫的教育问题,有关部门不应“推太极”或者采取单方面限制的态度,应该更多地合作和沟通。黄均瑜呼吁港府对跨境学童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发放幼儿园学券或义务教育福利。

  一位教育界人士建议,香港教育局完全有能力统计双非学童占跨境学童的准确比例,也可以向其他部门了解在深圳居住的港人数量,预测增长趋势,并以此匡算未来数年北区学位需求量,未雨绸缪,避免北区学童“入学难”。

  下期预告:跨境学童为何奔波求学?他们面临哪些困难?面对日益增长的跨境学童数量,内地和香港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请关注“求证·后续”。(记者 尹世昌 吕绍刚)

【编辑:丁文蕾】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