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称英国在香港间谍活动频繁 破坏不亚于美国
中新网9月17日电 有港媒日前揭露了自回归以来英国在香港进行的大量间谍活动。香港《大公报》报道说,美国在香港的情报活动,香港市民早有认知。事实上,除了美国,在香港进行间谍行动最频密的还包括英国。
据报道,由前殖民地遗留下的情报机构D组(Division D),以及回归前重新组建的直接隶属军情六处(MI6)的秘密部门,在回归十六年进行了大量针对中国的间谍、渗透活动。相较于美国,英国情报机构更懂得“放长线”,更注重“人”的渗透,这也是为什么英国间谍行为鲜有出事且不易为公众察觉之原因。但英国间谍对香港的破坏,绝不亚于美国。
文章说,有英国“特工女王”之称的帕克Baroness Park,自越战之后一直主管英国的某情报部门。一年多前英国传媒获解禁公布她的一次访谈,帕克坦承,香港及内地是MI6行动的“主要目标”(Major Target)。尽管她不愿透露更多讯息,而英国当局也从未承认,但实际上英国情报机构在香港的活动,不仅没有在回归后消停,反而不断加强。而当中的“行动中心”(Operation Center),目前正位于金钟法院道一号的英国驻港总领事馆之内。
总领馆大楼设MI6分局
英国驻港总领馆于一九九六年建成,当时公布的帐面耗资近三亿港元。其设计者为英国建筑师泰瑞·法雷尔(Terry Farrell and Partners),此人正是设计伦敦军情六处(MI6——正式应称为SIS)总部大楼者,他深谙情报机构建筑的游戏规则,事实上其本身的背景也多受质疑。有问:为何驻港领馆大楼需要由情报机关认可的人设计?背后反映了什么事实?
文章称,实际上,英国情报人员在香港的行动,几近明目张胆。如果上网搜寻,可以很容易找到众多退役、现役的军情六处驻港特工及工作人员详细资料。
文章举三例:Elved Richard Malcolm Davies(78、96年驻港)、Richard Adam Noble(2000年驻港)、Christopher Rowland Charlesworth(2004年驻港),他们有的以领事的身份,有的以经济文化等部门职员的身份在港服务于“国家的需要”。
文章说,英国驻港总领事馆内的情报机构如何运作,外人当然无法细知。但从各方资料显示,它是由回归前的所谓D组改组,并与其他部门合併而成。早在一九八四年《中英联合声明》落实香港主权于九七年归还中国后,港英情报部门“政治部”部署变身。简而言之,就是将港英情报机构由官方转为非官方、由地上转为地下。在回归前数年,于保安科下设D组。
神秘D组“放长线钓大鱼”
究竟D组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据已知的情况,回归前其职能为分别掌管科技、机要、联络、政府保安及评估工作。这些看似平凡的词语,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军情六处组织。其组成如下:
保密室(Safe Care Registry),堪称D组的“大脑”,负责港英政府绝对机密(Top Secret)、高度机密(Secret)及机密(Confidential)档案及包括机关、人物、组织和港府高级华人官员的完全档案。
科技室(Technical Services),负责技术操作与行动(Technical Operations),即截听电话及进行其他电子侦察活动,包括追踪及窃听。
联络处(Communications Office),负责与英国情报组织直接联系的联络中心,同时也是日常政治部人员行动的控制室。
保安室(Government Security Unit),负责防渗透、反间谍工作。除了直接监视、控制来自于英国的情报来源外,也包括对政府敏感字纸、档废物的处理、掌控机密部门出入及人员调动等行政工作。
评估室(Assesement Unit),负责情报的分析工作,将前线收回的各类情报整理为单列报告,评估情报的可靠程度以及分析对当局保安的影响等。
行动小组(Operation Team),负责落实具体的行动,尤其是在一些紧急情况之下。
据报道,尽管在回归后,相关部门的组成有所变化,但核心仍离不开这“五室”。在回归十六年来,不断进行针对中国的渗透与间谍活动。
报道说,与美国“依赖高科技”相比,英国情报机构更注重“人资源”。意即,十分注重对关键人物的收买与策反,“放长线钓大鱼”,而不是渔翁撒网式地全面出击。为了达到目标,长期盯住关键人物,时间可以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之久。正是这种情报运作方式,令英国当局可以在十分低调、不易被察觉的情况下,获取大量最为核心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