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揭邵逸夫传奇人生:成就东方好莱坞的影城大亨
中新网1月7日电 邵逸夫今天(7日)辞世,香港《大公报》刊出综合报道,揭秘其作为TVB教父的传奇人生。全文摘编如下:
下南洋的拓荒者
与李嘉诚白手起家的传奇不太相似,邵逸夫出身于商业世家,父亲邵玉轩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邵玉轩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等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志哀。
作为富二代的邵逸夫,少年时期就读于英文学校上海青年会中学,英文流利。邵逸夫的英文名字是Run Run Shaw,直译过来即是“邵跑跑”,虽然邵逸夫曾说Run Run是他的本名仁楞的音译,但是,这个英文名可以说恰恰是其早期创业的生动写真。
上世纪20年代,尚属中国电影业草创时期,当时的上海滩就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邵家众多的兄弟都对继承颜料家业没有兴趣,选择投身影业。
邵逸夫长兄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而邵家几个兄弟就凑成了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在天一时期,邵氏主要制作古装野史片等商业电影。
天一的崛起,让当时在上海滩电影业有霸主地位的明星影片公司深感威胁,于是就发生了颇具上海滩权谋斗争意味的“六合围剿”,明星影片公司老板周剑云联合其他五家电影公司,结成攻守同盟,限制已经购买这六家公司影片的发行商购买天一等公司的影片,从而垄断了约七成的国产新片。
邵氏兄弟果断决定避开锋芒,将电影事业从上海转到南洋。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南洋华人电影市场,在南洋期间,邵氏兄弟的业务开展颇为艰难,邵逸夫勤勉务实,邵氏兄弟带着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南洋乡村巡回放映,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像现在许多影院一样,邵氏兄弟采取以影院建设为中心的方式,在影院周围发展其他配套娱乐设施,从而产生良性互动。
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但艰苦惊险终有斩获。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据《邵逸夫大传》,《白金龙》在邵氏的南洋网络获利颇丰,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
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