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幕江湖远 何日君再来:追忆邵逸夫与华语武侠片

2014年01月08日 14:0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邵逸夫先生7日在香港驾鹤西去,享年107岁。当人们将明星、慈善、电视剧、传媒大亨等词汇与邵逸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时,还有一个绕不开的概念,那就是半个世纪以来让全球华人观众牵肠挂肚的武侠电影。

  1958年,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成立,邵逸夫任总裁。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邵氏以其鲜明的“武侠”烙印,在中国百年电影长河中独树一帜。至今人们依然记得《独臂刀》《刺马》《大醉侠》《马永贞》《流星蝴蝶剑》等经典影片。

  事实上,“武侠”并非邵氏电影的真正起点,早在上世纪20年代,邵氏的“前身”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才是邵逸夫和他的“电影王国”梦开始的地方。

  上海滩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同时也是邵氏兄弟最初创办电影公司的起点。虽然祖籍宁波,但邵逸夫被圈内人认为堪称“半个上海人”。

  1925年,邵逸夫与他的三位兄长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寓意“欲争天下第一”。在影业公司群雄逐鹿的年代,天一公司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粤剧电影《白金龙》。直到后来,邵氏公司在港发迹时,也不忘初衷,将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搬上银幕。上世纪60年代,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楚原——邵氏“四大导演”聚齐,这才刮起了邵氏“新武侠”旋风。

  在邵氏武侠片中,1966年的《大醉侠》又以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古典文艺风征服观众,还捧红了今天依然活跃在华语武侠电影圈的“戏骨”——“金燕子”郑佩佩。1967年的《独臂刀》被视为奠定“武侠江山”的旗手之作。该片情节紧张、镜头紧凑,编剧倪匡、导演张彻一“战”成名,树立了新派武侠电影的风范。

  细数邵氏电影的里程碑,邵逸夫的武侠团队还曾将绝大部分的金庸、古龙经典搬上银幕,成为一段佳话,并捧红了狄龙、刘家辉等武侠硬派小生班底。而这一切依然只是邵氏“电影王国”的组成部分之一。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与很多早期电影人有所区别,邵逸夫和他的家族从上世纪30年代起除了拍摄和制作电影,同时也聚焦于电影院的收购和经营,用今天的流行语说,邵氏堪称“中国电影界最早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电影企业之一,在院线经营、艺人经纪等方面都先声夺人。

  今天,当人们走进上海电影博物馆,可以看到邵氏电影的“雏形”——天一影片公司成立初期的多幅老照片,包括天一公司位于上海虹口的厂门镜头等。天一公司改编叶浅予漫画《王先生和小陈》搬上银幕的部分画面台本,也在此展出。

  已举办16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曾专门推出“邵氏电影回顾展”“张彻武侠影展”等,向邵逸夫先生致敬。但毕竟抵不住时光流逝,电影潮流快速更迭,昔日的“邵氏武侠”辉煌难再。

  在“张彻武侠影展”上,徐克、李仁港等知名导演慨叹——尽管“邵氏武侠”已成历史,但“真功夫+好故事”的邵氏电影定律依然奏效。

  “面临泰国和西方动作片的冲击,我们还是要在创作上多下工夫。”仍在坚持拍摄武侠电影的徐克这样说。(“中国网事”记者许晓青)

【编辑:温雅琼】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