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香港政改将进入关键节点 须走好关键一步

2015年03月06日 14:1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为期两个月的香港政改第二轮公众咨询3月7日结束,根据特区政府的计划,政改方案将于6月提交立法会表决。香港政改即将进入关键节点,能否走好这关键一步,不仅关系到香港能否于2017年实现普选,更关系到数百万香港市民的福祉与香港社会的未来发展。

  从去年香港政改“五步曲”启动至今,中央和特区政府为实现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是,香港反对派一再攻击特区政府的方案为“假普选”,并扬言要在立法会投票予以否决,即使让数百万香港同胞失去期盼已久的普选机会,他们也在所不惜。这为政改设置了人为障碍。

  去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首次赋予了香港市民“一人一票”选举行政长官的宝贵机会,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民主进步。英国殖民统治香港150多年,港督均由英国委派,港人从来无从置喙。香港回归祖国仅仅20年,就将迎来普选产生的行政长官,民主化的步伐不可谓不快。

  事实证明,中央和特区政府是香港政制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坚定推动者,是真心诚意支持香港民主发展的。即使在“占中”严重干扰政改进程的情况下,政改“五步曲”仍在有序推进,展现了中央和特区政府推动政改的坚定决心。

  政改启动以来,香港社会各界踊跃发表意见,中央和特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认真听取。在首轮政改咨询中,特区政府共收到逾12万份书面意见。经过认真归纳整理,其主要观点都已体现在行政长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报告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作出有关决定前后,分别以座谈会、简介会等方式,多次听取香港各界人士意见,并就有关问题与他们进行了广泛交流。中央和特区政府推进政改的诚意值得港人珍惜。

  在1月启动的第二轮政改咨询中,特区政府根据此前收集到的各界意见,列出四项重点议题咨询公众,希望广纳民意,优化方案,提出切合香港实际的普选办法。包括特区政府政务司长在内的多位官员频繁深入基层,认真聆听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介绍中央和特区政府的立场观点,与他们沟通对话,力求缩小分歧,寻求共识。在推进政改的过程中,中央的苦口婆心和特区政府的细致工作,无不体现出对港人诉求的重视。这一点,香港社会各界有目共睹。

  特区政府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日前的民调显示,约有60%的受访市民支持特区政府的政改方案。而包括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各大商会在内的各界人士,最近也以各种形式积极为政改发声,呼吁广大市民支持政改方案。面对香港各界支持政改的强大民意,反对派议员是顺应民意,从善如流,还是一意孤行,否决法案,这是对香港政改的严峻考验。

  如果政改方案获得通过,香港民主发展将迎来历史性的进步,市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特区政府和行政长官将赢得更多民意支持,这为特区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政改方案被否决,不但中央和特区政府的巨大努力将付之东流,广大香港市民的热切期盼也将落空,而社会撕裂、政治争拗的局面又将再起,为特区政府的施政制造困难和障碍。陷于政治议题中的香港,又将如何腾出手来,有效发展经济呢?

  香港普选争议的实质在于是否按照基本法办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下辖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政改必须遵循“一国两制”方针,必须按照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进行,必须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4日的港澳地区政协委员联组会上指出,要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的权威。张德江的讲话指明了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是香港落实普选的宪制基础,反对派议员必须放弃突破这一宪制框架的幻想,理性务实讨论落实普选。

  基本法规定的循序渐进原则的最终落脚点是“进”。回归以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立法会选举的直选因素不断增加。如今,基本法规定的普选机会近在咫尺,香港同胞离“一人一票选特首”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我们呼吁香港社会各界、各政党和广大市民,以香港的整体利益为依归,把握住政改“临门一脚”的宝贵机会,齐心协力推动政改方案在立法会获得通过,让香港政制发展走好最关键的一步。(记者查文晔、傅双琪)

【编辑:王诗尧】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