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公营房屋自由买卖潜在经济利益可达3万亿港元
中新社香港10月4日电 (记者 曾平)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创办的智库——团结香港基金4日发表第二份土地房屋公共政策研究报告,建议特区政府推行“补贴置业计划”,更改现行的补价政策,将补价金额锁定在买家入住时的水平,让住户毋须再追赶楼价升幅。
报告指,“补贴置业计划”可以达至多方共赢。首先是释放土地价值,公营房屋自由买卖,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利益最高可达3万亿港元,约为香港GDP的1倍半。其次,出售公营房屋有助特区政府回收建筑成本,节省营运开支,令公帑更能用得其所。此外,公营房屋的住户有更大机会成为业主,基层家庭也可以和私楼业主一样,拥有自己的物业并可用作不同用途,长远舒缓收入不均、跨代贫穷等问题。
团结香港基金顾问、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王于渐在当日举行的记者会上指,香港家庭住在出租公屋的比率达31%,远高于日本(5%)、新加坡(6%)、英国(17%)等地,加上居屋和租置计划的住户,香港有近47%家庭住公营房屋,他们丧失了财富升值带来的好处。
王于渐认为,出租公屋,市民享受到的是租楼的价值,但是社会付出的是整块地的价值,居屋和租置用户则只能享有部分价值,因而会影响房地产的流通,造成土地价值的消散。这个消散的价值特区政府也享受不到,建楼的成本收不回,收回的租费可能连管理费和维修费都弥补不了,长期下去财政难以为继。
王于渐指出,对于公屋住户来说,人生一切的选择都根据单位决定。当子女去较远地区读书,或者家里有人更换至其他区工作时,都不可以搬家,住户可能一辈子就住在那里,没有任何其他机会流动。当选择的范围缩小时,就不会作出最好的选择,因而会造成潜在损失。
王于渐又引述数据指,香港的贫穷户、离婚户、单亲户高度集中在公屋住户。
综合上述分析,王于渐认为现行公营房屋机制对财政、经济、社会都没有好处。
他又表示,出售公屋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是最主要的养老保障方法,而且不需要额外加钱,只要将地的价钱市场化就可以养老,其实是同时解决了房屋问题和低收入家庭的退休计划问题。
团结香港基金总干事郑李锦芬也表示,相信实施“补贴置业计划”可以为香港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为社会向上流动性的不足提供一个解决方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