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医治土地的医生——香港医生20年内地扶贫记
新华社香港6月12日电 题:做医治土地的医生——香港医生20年内地扶贫记
新华社记者战艳 李豫川
“内地很多光秃秃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医生——医治土地的医生。”谭颖儿说。她和一群受谢士恒医生感召的朋友创立了“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主要由香港医护人士组成,他们奔赴内地,通过“植树造水”改善生态。
在香港九龙一个不起眼的高楼里,谭颖儿打理着基金会的办公室。据谭颖儿介绍,基金会一切由义工自己打理,捐款直接进入慈善项目。义工赴内地植树,要自己支付吃住行等费用。
办公室约30平方米,墙上贴满“植树造水”的图片,它们直观地展现出同一地方的变化:从山梁贫瘠,到满山绿色,甚至出现了水塘。20多年来,他们的慈善活动也扩展到为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关怀儿童、扶助老人等。
已故香港麻醉科医生谢士恒于1994年开始赴内地“植树造水”,妻子谭颖儿也一起前往。谢医生2005年过世时并未要求妻子继续做下去,但谭颖儿不想“小朋友失去一个受到关怀和接受教育机会”“白内障患者少一个复明的机会”,便坚持了下去。
朋友们帮谭颖儿成立了基金会,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谭颖儿说:“这给了我信心。从个人的力量变成团队的力量,这是人生中一件很幸福的事。”
受谢士恒医生的影响,庄厚明医生、邓锡英医生、关永光医生等连续11年赴黄土高坡,在山西省石楼县四江村种了2000多亩生态林。
医者之心:医生不一定在医院里
在谢士恒的回忆录里,他多次追问:“医生——怎样才算是一个医生?”他认为,如果连做医生起码的条件——关怀、爱心、温馨都做不到,便不算是一个医生。
谢士恒祖籍广东梅县。1993年他随老父返回梅县文社村,凌晨便被嘈杂声吵醒。原来,当地山头因过度开垦荒秃,村内井水水位很低,村民要很早起来轮候取水。
谢士恒在那一刻便有了为祖辈居住的村庄“造水”的念头。对于如何扶贫,他有独特的见解:“赈济会造就更多以贫穷为职业的人,解决不了中国农村的贫穷。而捐款兴学,虽能改善个人命运,但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大部分仍生活在这里的人,却助益不多。扶贫根本上要让人民对他生活的土地生出希望。”
谢士恒开始以医生的耐心“治疗”荒山。当站在一望无际的荒山上时,谭颖儿慨叹:“这么大片的荒山,凭我们微薄之力,种几百亩树又有什么用呢?”
谢士恒鼓励她说:“我当年读医科,也没想过要医好全世界的病人。世界这么大,能做一点是一点、医好一个是一个。”
医者之手:浸湿整个山
谢士恒的计划是:“浸湿整个山。不造水塘来供水吃,不打水井来供水吃。要的是:长流水。用地表水才是永续之道,而地表水的获取唯在植树造林。”
通过精心规划,谢士恒用打树坑的方式给荒山铺满绿色。
“树坑,就是一个两米长、半米宽、半米深的长方形坑,里面一定要成直角,每隔一米就打一条,鱼鳞纹那样地打,由山顶打到山脚;翻出来的泥土,要晒干、打碎,混合适量的稻谷壳,直至泥土拿在手上非常松散;然后将其放回坑里。目的是让雨水不能直冲下山,一定会让一层一层的树坑截住,没有冲力的水,绝对不会成为山洪。而这个山也变成吸水海绵一样,被浸湿了。”
为什么要两米长?“因为每条树坑要种三棵小苗。”
为什么要半米宽?“因为在斜坡,不可以再宽了。”
为什么不可以再窄?“因为要制造一个似下唇形状的环境,使水落到树坑,如果想冲出来,都要先向上冲,从而降低水的冲力。”
为什么要半米深?“因为锄头的长度,再深,工人就太辛苦了。”
独创的植树方法医好了越来越多荒芜的土地。从1994年到2005年,谢士恒先后在广东梅县文社村、广东阳山县东山乡、山西阳曲县高村乡王文岭村植林造水,把200多亩荒山、6000亩石灰岩山区、200亩黄土高坡染上绿色、浸出泉水。
虽然谢医生过世了,但更多的香港医生开始赴内地“治疗”荒山。
庄厚明医生6月初刚从山西石楼县返回,去查看已培育林场的状态。他说:“对医生来讲,能医好一个病例的方法,可以用来医其他病人。‘医治’土地时也一样。但我们的力量太小了,欢迎各地复制我们‘植树造水’的方法。”
医者之行:促进两地沟通
20多年来,赴内地扶贫的香港义工们获得了独特的体验,见证了内地的变化。
廖芷霑第一次去广东清远做义工时,还是一个医科学生。受谭颖儿影响,廖芷霑也认为:“有时义工一厢情愿地把自认为最好的给受助人,却忽略受助人的感受和复杂的现实。一腔热情做义工时,不要盲目要求受助人按我们规划的道路走。”
例如,有的白内障患者虽未进入免费手术名单,但可享受极低价格的手术费用,他们却选择不做。又如,为年轻人争取到了免费读书的机会,但他家人不接受,而让孩子开始打工。
谭颖儿说:“自己的观念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要多了解、沟通,要实实在在关怀到对方。有时彼此的理解其实主要是在文化差异方面。去到一个地方,要入乡随俗,多了解对方一些,要有基本的相互尊重。”
谭颖儿深感20年来内地的变化之大。她说:“每次返回内地,都看到城市面貌变化好快。内地经济起飞、温饱解决后,对贫困群体的照顾也更到位了。”
内地留守儿童现象也在缓解。谭颖儿看到,以前内陆地区的人要去深圳、广州等东部沿海地区打工,现在由于工厂内迁,许多人可以在家乡附近打工,父母也有能力把小孩带在身边了。
“留守儿童等现象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民间慈善团体可以在此期间为当地办实事。政府层面的扶贫难以精细顾及所有,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殊情况。这方面慈善团体可补充政府层面的不足,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谭颖儿说。
谭颖儿5月底刚从广东省阳山县返回,这次有24名香港义工与11名内地义工参与。“去了11天,为255人手术。其中白内障手术230人,胬肉手术25人。义工们虽疲累,但看到患者术后复明的喜悦,能实在地帮助患者重拾人生,大家的付出都值得。”
20多年体验着香港与内地的变化,谭颖儿感触颇多:“亲身体验着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改善,深感欣慰。感恩很多先辈为国捐躯的贡献,但愿国民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