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证件见证大历史:内地居民赴港通行证廿年变化

2017年06月30日 11: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小证件见证大历史:内地居民赴港通行证廿年变化
    2014年启用的电子港澳通行证。 档案资料

  中新网南京6月30日电(记者 申冉 通讯员 宁公宣)30日,南京市民刘民把自己的卡片式港澳通行证放入“通行证加签一体机”,短短两分钟,卡片被机器吐出,加签手续完成,刘民可以立刻启程前往香港;在13年前,内地居民申请一张港澳通行证需要耗时半个多月;而在20年前的1997年,作为内地二线城市,南京市的居民想要去香港,只能通过加入旅游社跟团游,或者有一封来自香港亲属的邀请函。

  从全纸质手写文件,到薄薄一本“深蓝色小本子”,直到如今一张银行卡大小的电子芯片通行证……作为内地居民前往香港的唯一许可证件,“往来港澳通行证”这张小小证件的变化,见证了香港回归20年,内地民众与香港之间越来越近的距离,以及越来越频繁便捷的交往。

2002年启用的2000版通行证。 档案资料
2002年启用的2000版通行证。 档案资料

  “1997快些来吧,我就可以去香港。”歌手艾敬所唱的《我的1997》,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红极一时,然而,对于当时的内地居民来说,“去香港”绝非歌中所唱的一夜之间就易如平常。

  “2002年之前,内地对居民前往香港通行证件的申请政策是‘按需申领’,并对每个区域申领通行证件的数量有一定的配额,超过当年配额就申领不到。”据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公民出国境受理大队大队长李克荣介绍,在这个阶段,内地居民想去香港,多数通过探亲、跟团游或者商务签三个方式。“无论哪一种申请,首先必须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所在单位开具的工作证明以及所在地派出所开具的家庭证明等等各类证明材料。”

  在电子档案中,记者看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使用的“往来港澳通行证”,尽管只是薄薄两页的手写纸质文件,一次出入有效,但申请起来并不容易。“如果申请探亲,必须提供在港直系亲属发给申请人的邀请函。当时,办理民警需要在一封封两地家书中寻找‘邀请赴港探亲’的字样。探亲只能探访直系亲属,表亲都不被允许。”李克荣告诉记者,如果通过旅行社跟团游的,则不仅需要提供旅行社参团证明,并严格要求在港期间全程跟团,不得随意脱团出行。

  2002年5月,2000版往来港澳通行证正式启用,这本5年有效期的“深蓝色小本子”,代表了始自2003年的“自由行时代”,记录下了绝大部分内地民众的首次“港澳自由行”之旅。

  2004年7月1日,江苏省的南京市、无锡市和苏州市,正式进入内地第二批开通个人港澳自由行的城市之列。

  李克荣至今依然记得那一年的7月1日,南京开放申请个人港澳自由行通行证的第一天,“当时我在窗口接受申请,早上五点多,出入境办理大厅的大门前就挤满了申请通行证的市民,把大厅的玻璃门都挤坏了。从早晨9点钟开门办理业务,不断的人潮涌进大厅。我们头都没抬忙了整整一天。”

  “不过,从这时候起,申请港澳通行证的手续开始大幅简化,南京居民只需提供身份证和户口簿就可以申请,十个工作日可以领到证件。而再次前往港澳只需申请加签,在通行证上加贴一个标签。”李克荣介绍。

80年代的港澳通行证。 档案资料
80年代的港澳通行证。 档案资料

  到了2014年,更“芯”换代的通行证变成了银行卡大小的卡片式,有效期变成了10年。申请流程也变得更为简单:南京市民仅凭一张有效身份证,就可以完成从表格填写到受理缴费全部流程;非南京市居民凭借身份证、居住证,也能在南京进行申请。

  “这种通行证的电子芯可以反复擦写800次,每次赴港前只需到出入境大厅的加签自助机器上刷一下,缴个费,2分钟立等可取。”李克荣向记者演示,这张通行证还可以“刷卡通关”,解决了往来两地的商务人士频繁换证的问题,降低了经济成本。

  根据南京出入境管理部门的数据统计,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至今,该市申请办理港澳通行证的数量从1997年2068人次到2016年413899人次,整整增长200倍。

60年代的港澳通行证。 档案资料
60年代的港澳通行证。 档案资料

  据介绍,现在,通过“南京公安”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手机上办理预约申请,港澳台再次签注、缴费支付等手续。2016年,南京地区通过微信平台预约申请证件2.8万人次,查询办证进度1.8万人次,申请港澳台签注7392人次。(完)

【编辑:刘湃】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