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内地打拼记:学习时尚乐趣多 修读中文增学识
图为作者黄诗雅(左)、陈颖妍与受访者沟通,了解在内地求学、打拼的香港青年的那些事儿(照片由作者提供)
随着内地与香港往来日益密切,在内地上大学的香港学生人数也逐年攀升。1996年,北京大学招收的港澳台学生仅2人,全国招收的香港学生屈指可数。但到2016年,内地84所高校招收香港学生人数达1391人。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在本报实习的几位香港高校学生,特意采访了数名在内地求学的香港学生、从内地高校毕业的香港人,聊聊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以及他们眼中的“两地情”。文章将分上、下两篇刊出。
学习时尚乐趣多
陈颖妍
香港学子北上求学的人数节节上升,北京服装学院大三学生咏琪即是其中之一。她又有着怎样的“北漂”求学故事呢?
3年前,当咏琪的同学还在为中学毕业后的前景踌躇的时候,她已立志修读服装设计。“香港的服装设计课程招生不多,最著名的香港理工大学只提供少量学位,竞争激烈。碰巧,学校安排了有关北京服装学院讲座,通过演讲者的指引,我顺利通过面试,获得录取资格。”
刚来北京,咏琪很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在香港,每个室内地方都开空调。所以我刚来的时候,经常睡不着觉,也有因为太热从睡梦中醒来。”咏琪表示,在北京读书拓宽了她的生活圈子,面对新环境让她变得更大胆。“这个过程也接触了不少时尚圈的朋友,修读服装设计的同学可以与现今的服装设计师交流学习,甚至有机会认识到娱乐圈名人。幸运被选中的话,你所设计的服装就能被他们穿上。”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素描到裁缝,从老师授课到自己学习,一笔一画,一针一线,都是她的心血结晶。现在,咏琪选择在时尚杂志实习——帮忙搭配衣服,学习衣服的物料,分析穿着心得……这些都让咏琪更切实地了解时装界的发展。
即将毕业的咏琪,打算回港就业,也对将来有一定计划。“其实我比较想留在北京,但工资是我较关注的因素。我正在留意一些工资较高的企业,因为即使香港的服装设计公司聘请了我,也可能需要回内地工作。”
作者感悟:
我对咏琪的感受特别深。她年纪虽小,却已找到自己的志向。虽然我对时装设计的认识不太深,可从她坚定的眼神里看出她从没有后悔过她的决定。她肯定的口气确实震撼到我,也让我联想到当初决定来北京实习的自己。如果我决定只留在香港,我看到的媒体世界就将被环境所局限。来到北京,我迈出了比别人更大的一步,跳出原有的条条框框,看得更多更广,让我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也有了改变。
修读中文增学识
黄诗雅
张俊伟从小立志要成为中文老师。3年前,他只身来到山东大学修读中文系。由于内地部分大学的招生门槛比香港低,但大学教育却不比香港逊色,于是他选择来到济南求学。“整天窝在香港会‘长蘑菇’的。”张俊伟说。
张俊伟到山东大学后,发现课程远比想象中多元。起初,他以为内地的中文系课程会较侧重古典文学部分,事实却非他所料,各方面的知识他都有机会学习。与此同时,课程也比他预计的困难。因此,张俊伟觉得在内地读书的学业压力并不小。
在山东生活,张俊伟体会到两地生活的不一样。济南四季分明,香港所谓的四季仿佛只剩下春夏;山东的饭菜偏咸,他笑言自己还是比较钟爱清淡的广东菜;山东的生活步调慢,“在香港生活压力实在不小,人走路就像风一样飘过,一边走领带都会打在自己脸上。”
张俊伟初来乍到,看见公共澡堂内的男生“坦然相对”,“真是惨绝人寰啊”,他夸张地形容。后来他渐渐适应了公共澡堂的生活,并体会到北方人的文化。除了在校园里,张俊伟在街上也发现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他发现街上售卖小吃的小贩会将钱盒放在桌上,让客人自行找零。他坦言在香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因此觉得济南人很好,陌生人之间也有信任。张俊伟感恩适应的过程并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只是有时候普通话说得不太好,让人难听懂他说话的内容。
张俊伟距离本科毕业还有1年。他认为自己是理想主义的人,以追求学问知识为上,打算报考内地的研究所。完成所有课程之后,张俊伟希望能回到香港成为一名中文老师,因为他觉得家始终在香港,自己还是想在家乡落地生根。
作者感悟:
能够采访同样来自香港的同学,我感觉格外亲切。也正是通过这一次采访,自己才发现越来越多香港学生早在求学时期已北望神州,选择到内地的大学读书。从受访者口中,我大概地知道了内地高校的风貌。内地和香港虽然只有一河之隔,彼此的高校文化却截然不同。例如内地同学在课程学习上投入时间更多,而香港学生则会更多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
专题:香港回归20周年